依附關係的影響 – 「活現和諧家庭」系列
老人家常說孩子多抱會寵壞,有些專家卻說多抱心理更健康,究竟孩子該抱嗎?這是新手父母常遇到的問題。時常聽別人說依附關係(attachment)很重要,究竟什麼是「依附關係」?
老人家常說孩子多抱會寵壞,有些專家卻說多抱心理更健康,究竟孩子該抱嗎?這是新手父母常遇到的問題。時常聽別人說依附關係(attachment)很重要,究竟什麼是「依附關係」?
結婚、生兒育女,是大部分人(特別是女性)的重要人生目標。當這目標達成以後,卻不會像童話故事般,以後就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那麼簡單。當媽媽的有時像是要有十八般武藝,才能應付生活的要求。懂得生活,真是我們作為媽媽夢寐以求的境界……
在每一個不同時代成長的人,都有著不同的追求和人生目標。經歷過去二三十年科技的發展,今天青少年的生活模式、思維習慣、理想和目標,跟我們年輕時大不相同。葉顏瑋茵博士給我們一些實用的溝通秘訣,助我們在兩代的差異中能找到與青少年子女相處的智慧。
夫妻究竟是愛人還是仇人?不同原生家庭、文化背景、價值觀等對自身有著巨大的影響,夫婦倆若能彼此了解,互相體諒,善用同理心,很多問題也能解決。大道理人人曉得,但如何實踐呢?承接 Comment start 前文 Comment end ,葉顏瑋茵博士繼續深入淺出講解如何改善夫婦間的溝通和關係……。
夫妻成為愛人容易,還是變成仇人容易呢?疫情期間,生活習慣、平日的相處模式可能跟以往大不同,關係上的改變在所難免。若能藉此變得更親蜜,當然可喜可賀,但在多了相處的情況下,關係轉差也很有可能……。
疫情以來,生活起了不少變化,當中「外出用餐」變得困難重重。從前每月跟丈夫的早餐約會一下子沒有了,突然覺得有點失落。外出用餐的最大好處就是能拋開家庭的種種牽掛,懶得理會未清洗的碗盤、未收拾的衣物、未烹調的食物、未處理的賬單,專一地與你的約會對象彼此傾談,互相訴說平日因忙碌而忽略的心事……。
今年初,我們專程從北加帶同四年級的女兒到訪活現,參與學習模式的測試。這測試有趣的地方是父母和孩子同時做同一份測試,出來的結果不但讓我們了解女兒學習的進路,也開了我們的眼界,意外地發現丈夫和我處理資料方法的不同,這個啟發無疑有助於改善夫妻間的溝通……。
當兒子小的時候,有一段日子我不知道該如何與他建立父子的關係。有時看得太重,有時看得太輕。看得太重會執著,便多有苦惱而沒有喜樂,生命變成為沉重的包袱,失去了平衡;看得太輕就變得沒有承擔。從失敗的經歷,我終於覺醒了,通過尋夢活動、積極聆聽,來和他建立關係、建立人生的方向和價值觀……。
我們在旅遊景區常常會看到街頭藝人表演一種叫「拋擲技」(juggling )的藝術。表演者會將三個以上的球或物件用兩手向空中循環拋接,忽高忽低,時快時慢,令人驚嘆。這稱之為藝術,因它並不只是多重任務(multi-tasking),而是經過千百次訓練後的人物交融。我這兩年做新手爸爸的經歷也好像「拋擲技」一般······
早聽說孩子的來臨會完全改變夫妻的倆人世界,只是我沒想到,孩子所帶來的影響,還不止這樣。我和夫婿結婚十二年,在萬般期待中迎接我們的孩子,我覺得我應該是準備就緒面對孩子的介入。但是六個年頭過去,不得不承認,我還是常常因孩子的威力而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