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藹麗
結婚、生兒育女,是大部分人(特別是女性)的重要人生目標。當這目標達成以後,卻不會像童話故事般,以後就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那麼簡單。當媽媽的有時像是要有十八般武藝,才能應付生活的要求。懂得生活,真是我們作為媽媽夢寐以求的境界。
有些人認為要懂得生活,是指擁有追求時尚和個人品味的氣質,但我更認同葉顏瑋茵博士在 YouTube 頻道上分享的觀點,指出懂得生活離不開珍惜關係和感情,葉博士更分享了四方面成為一個懂生活媽媽的要素:
1. 以正面心態面對人生

我們沒有完美的人生和婚姻家庭,但要學習以正面心態,享受當下家庭成長的過程,珍惜與家人一起參與活動的時刻,多懂得笑,發放正能量。
笑有一種魔力,能燃亮我們的生活。我像我媽媽愛笑,但曾經在美國、在中國都遇過一些華裔小孩,好奇地說,「喔,這老師、這太太原來會笑的。」我突然在想﹕ 難道他們身邊的人不笑的嗎﹖ 也許中國人的長輩在文化上都比較嚴肅。多些笑聲,不但能驅走內心的黑暗,也能帶給身邊的人一點暖。
2. 認識自己、成為自己的好朋友

做媽媽的不要過份犧牲,完全為家人兒女傾倒自己,要學會重視自己、懂得表達自己的需要,並做自己的好朋友。
我很喜歡成為自己好朋友這一點。媽媽的手常常十分忙碌,但心靈卻仍會空洞孤單,完全依賴配偶或朋友的照顧,並不實際。能享受與自己相處,跟自己有心靈對話,發展自己的興趣,並欣賞自己擁有的長處和潛質,不但在當媽媽的路上走得自在一點,還能讓這滿足和快樂感染我們的孩子。
3. 明白配偶、保持感情的溫度

不要因照顧兒女的工夫而忽略配偶的需要,要刻意製造二人相處的時間。夫婦常常保持正面和直接的溝通,避免猜忌,多花心思令對方開心滿足。
做媽媽的時間很有限,因此要平衡子女和配偶的需要,實在不易。我覺得自己這方面一直也做得不夠好,回頭看,可能做對了的是﹕ 陪伴和製造一些屬於我們夫婦二人的時間﹔ 尊重丈夫的興趣,並給與空間讓他去做他喜歡做的事﹔ 靠近和愛護他的家人。
4. 以神為生活中心、學習交託

兒女是獨立個體,許多事情都不在父母的掌控中,所以要學習交託,放下焦慮。葉博士最近就有一個經歷,希望女兒從東岸搬回家,但女兒一直不同意。她只有禱告,結果女兒發了一個夢,突然感到想靠近家人,最後自願搬回家了。
馬太福音6:27「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處境和困難,縱使思慮難免,但並不管用。上帝是我們人生最大的後盾,懂得信靠,就是懂得生活了。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支持活現事工:
(美國及加拿大) https://presencequotient.org/zh-hant/support-us/don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