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教育信心之旅 -「心連心:愛家庭」系列
疫情爆發以來,因應網課的實行和活動的減少,父母在家兼任爸媽老師的需要明顯大增。有些家庭也乾脆轉為自家教學,除了減低孩子在校染疫的風險,也能避免孩子因疫情的限制而令學習受到障礙和虧損。自家教學可行嗎﹖有何苦與樂呢﹖願您從 Stephane 的分享可以得到啟發(註﹕Stephane 的兩個兒子目前都已完成大學階段)。
疫情爆發以來,因應網課的實行和活動的減少,父母在家兼任爸媽老師的需要明顯大增。有些家庭也乾脆轉為自家教學,除了減低孩子在校染疫的風險,也能避免孩子因疫情的限制而令學習受到障礙和虧損。自家教學可行嗎﹖有何苦與樂呢﹖願您從 Stephane 的分享可以得到啟發(註﹕Stephane 的兩個兒子目前都已完成大學階段)。
我常常問自己,哪些人與我有親密關係? 哪些人是我想建立親密關係的? 我思前想後,覺得還是家人的關係是最親密。好朋友在我的生命中固然重要,但朋友的親密度隨著時間流轉、地域距離的分隔,是會改變的,只有家人,我的內心總有一個留給他們的位置,總存在一份不變的親密感……
爸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男人,很盡責照顧家庭的經濟需要, 早出晚歸, 從不抱怨, 生活檢點, 是個不折不扣的好男人。可是由於他早出晚歸, 我們很少見面, 加上他不懂與我們溝通, 見面時只有批評和責駡, 因此我們做兒女的很享受他不在家的時間……
佳節是親朋好友歡聚的美好時光,但歡笑背後卻可隱藏著人心靈的不安和孤單,甚至成為人際關係容易受傷的時候。葉博士給我們四方面的提醒,盼望可以增加佳節時人際間的温暖度,讓我們能擁有一個難忘溫暖的佳節。
我們不一定需要倚靠贈送新的禮物來表達愛意,或許只需要告訴曾經送我們禮物的人我們有多珍惜他們的心意,這也是一種愛的回饋,向對方訴說:「你的愛在我的回憶裏,持續盛放。」
夫妻究竟是愛人還是仇人?不同原生家庭、文化背景、價值觀等對自身有著巨大的影響,夫婦倆若能彼此了解,互相體諒,善用同理心,很多問題也能解決。大道理人人曉得,但如何實踐呢?承接 Comment start 前文 Comment end ,葉顏瑋茵博士繼續深入淺出講解如何改善夫婦間的溝通和關係……。
疫情以來,生活起了不少變化,當中「外出用餐」變得困難重重。從前每月跟丈夫的早餐約會一下子沒有了,突然覺得有點失落。外出用餐的最大好處就是能拋開家庭的種種牽掛,懶得理會未清洗的碗盤、未收拾的衣物、未烹調的食物、未處理的賬單,專一地與你的約會對象彼此傾談,互相訴說平日因忙碌而忽略的心事……。
當兒子小的時候,有一段日子我不知道該如何與他建立父子的關係。有時看得太重,有時看得太輕。看得太重會執著,便多有苦惱而沒有喜樂,生命變成為沉重的包袱,失去了平衡;看得太輕就變得沒有承擔。從失敗的經歷,我終於覺醒了,通過尋夢活動、積極聆聽,來和他建立關係、建立人生的方向和價值觀……。
我們在旅遊景區常常會看到街頭藝人表演一種叫「拋擲技」(juggling )的藝術。表演者會將三個以上的球或物件用兩手向空中循環拋接,忽高忽低,時快時慢,令人驚嘆。這稱之為藝術,因它並不只是多重任務(multi-tasking),而是經過千百次訓練後的人物交融。我這兩年做新手爸爸的經歷也好像「拋擲技」一般······
早聽說孩子的來臨會完全改變夫妻的倆人世界,只是我沒想到,孩子所帶來的影響,還不止這樣。我和夫婿結婚十二年,在萬般期待中迎接我們的孩子,我覺得我應該是準備就緒面對孩子的介入。但是六個年頭過去,不得不承認,我還是常常因孩子的威力而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