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心理學家認為現代男女的成年早期有推遲或拉長的現象,甚至可拉長至十年或以上。因着文化和經濟的變遷,給現代男女帶來生活上的特殊挑戰,比如他們在畢業後較前人背負更重的學生債務;因着沉重的經濟壓力,更多人選擇遲婚或不結婚,使結婚率再創新低。此外,由於教育水平的提升,不少已婚婦女婚後仍然工作,而丈夫則須分擔照顧孩子和家庭的責任。可惜在這個男女地位越趨平等的年代,社會對男子氣概的要求依然不變,來自四面八方的社會衝擊,加上沉重的生活步伐,為現代男性加添不少壓力,容易造成情感障礙的危機。因着篇幅的所限,我會分兩期來探討現代男女的生活挑戰,今期較著重有關男性的情況,下期將談到女性的挑戰。
1. 學生債務造成經濟壓力
學生債務成為新一代的經濟壓力。目前學生債務主要來自受過大學教育的家庭,典型的債務與收入比例從2007年的191%增加到在2010年的205%。相反,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家庭,債務與收入比例反從2007年的127%跌至2010年的108%。低學歷家庭的債務下降率相當明顯,而高學歷的青年負債者,遇到的財政壓力也更大(Fry, 2014)。根據最近期消費者財務調查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40歲以下的家庭學生債務中位數約為 $13,000,這數字與2011年第三季度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 (the New York Federal Reserve Bank reports) 的信用報告數據 (credit report data) $12,800十分接近 (Brown, et. al., 2012)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全民欠債頂峰期是在2008年。儘管學生債務上升,一般年輕家庭的債務卻比大衰退時代還少。原因是自2004年之後,年輕家庭已從屋房市塲中撤退,沒有房貸就正是債務減少的因素。
2013年 Pew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學生債務和經濟健康有顯著的關連。年輕人貸款上大學比起那些沒有貸款的人,整體上更不滿意自己的財務狀況。年齡在18至39歲擁有副學士或大學學位的負債人,70%說他們滿意自己的個人財務狀況,29%不滿意。相比之下,沒有貸款的人,84%說滿意自己的個人財務狀況,而只有14%是不滿意的。在年輕貸款者中,63%認為他們在教育上的投資得到回報;但不用貸款的人,卻有81%認為從大學教育得到回報。其實負債者務和非負債者的收入非常近似,只是前者的財產淨值卻遠低於後者(参考下圖﹔Fry, 2014)。那為何仍有這麼多的年輕人讀大學、甚至研究院?原因是現代人對經濟前途十分悲觀!一位青年電玩愛好者說﹕「這一代沒有人會相信自己可擁有美滿的退休生活。比較上一代,我們只有其三分一或四分一的財富。也因為工作難尋,每個人都奔向高等教育來逃避失業和貧窮。」(Yiannopoulos, 2014) 。
活現的「新心行動」 (青年部),為了幫助青年人面對這新挑戰,曾舉辦金錢管理 (Money Matter) 訓練,並製作成免費網上教育短片,請到www.renewtheresponse.org收看。我們也推出「活現潛能」專業測試與咨詢服務,為升學和就業者提供選科和職業輔導,以求更有效計劃人生。請到www.PPossiblitites.org查詢。
2. 結婚率創新低
這一代進入成人期的男女,在親密的關係上,較難建立互信的關係,加上沉重的經濟擔子,使成家的比率創下新低。Wang和 Parker (2014)對人口統計數字進行分析,發現在60年代只有 9% 的人從沒有結婚,但到了2012年,25歲以上的美國未婚者達20% (約4, 200萬人) ,創歷史新高,其中男性 (23%) 比女性 (17%) 的數字更高。造成這種現象,原因主要為遲婚和同居。而60年代初次結婚中位年齡是:男性23歲、女性20歲; 當時只有24%年齡介乎25至34歲的未婚青年會選擇同居;但到了現時,初次結婚的中位年齡是:男性29歲、女性27歲。除了遲婚之外,青成年因經濟未穩而不願結婚、寧可同居的,年齡在25至34歲約佔34%,35歲以上的則佔20%。
活現新心行動 (RE: NEW) 和活現香港,在過去曾舉辦不同年齡層有關約會的訓練,我們正計劃在未來出版親密關係的教育材料,幫助青成年的兩性交往,建立良性的關係。
3. 男人更多照顧孩子和分擔家務
在30歲以後,現今的男性更需要平衡家庭和事業。在2003至2011年Pew研究中心的家庭報告指出, 現代男性較過去更地照顧孩子和分擔家務。以夫妻兩人同時外出工作的家庭為例 (參考下圖) ,在2009年有54%父親希望妻子當全職媽媽,但今日只剩下37%。今天有半數的父親(50%) 和母親 (56%) 在平衡工作和家庭責任上感到吃力,而一成半的父親 (15%) 和母親 (16%) 甚至表示平衡兩者極為困難 (Parker, 2014) 。移民美國的年輕家庭,因缺乏父母的支援,男女性在家中的角色特顯拉力,有因為妻子較易找工作,而丈夫則在家照顧孩子的情況;也有人須把幼兒送回原居地給父母照顧。目前隔代看管已成為兩岸的熱門話題。
活現每年主辦無數次的婚姻家庭和親子訓練,幫助家庭健康成長及融合兩代文化差異。請到我們的網址查詢近期的訓練活動。
4. 男子氣概的偏差引至關係和情緒障礙
在男孩過渡成為男人的過程中,很多心理學家認為現今的男孩成長過程中,不與父親同住的情況越來越普遍(Parker, 2014) 。缺乏良好的父親模範,對男性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打擊。Bastow (2013) 指出 「不能哭,不可流露情感,不求於人,無法應對壓力,是反複出現的男子氣概主題。」現代社會日趨男女平等,但社會對男子氣概的要求,並沒改變,這也成為男性(特別是年輕男人和男孩)典型的爭扎。她引用執導電影「你住在面具裡」的Siebel Newsom導演(著名女權份子)的話,說明美國「男性正處於危機中」,因為「年輕時孩子們已學到表達憐憫或同情就等同示弱。這混亂的信息迫使他們壓抑自己的情緒、看重階級,更不斷要證明自己的男子氣概。他們甚至覺得要通過強硬的行為來顯出這氣概,不知不覺間影響了他們的人際關係,收窄他們看成功的定義,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導致暴力行為,這就是許多研究者所指的「男孩危機」。由於我們的社會忽略對男性社交和情感健康的重視,使國家的年輕男性在面對逆境和衝突時缺乏整全的情感技能。不管男孩或已長大的男人、選擇追求男子氣概與否,都容易產生孤獨,焦慮和痛苦。」Newsom進一步更指出,電子遊戲中的暴力和傳媒對女性負面的報導也是毒害今天成長中男性的因素。
Bastow (2013)引用澳洲統計局的數據,指出年齡介乎15至44歲的男性比女性的自殺死亡率高出三倍,主因是男性不願意尋求幫助。數據顯示,只有27%的男性會尋求專業人士輔導,婦女求助者則有40%。不少情況下,男人 (尤其在25歲以下) 更會借助藥物或酒精來面對痛苦,卻沒有得到真正需要的幫助。我個人認為男人自殺時使用的方法也比較激進,這是導致死亡率較高的重大因素。在我的臨床經驗裹,發現年輕男性患上嚴重憂鬱症的個案不斷上升。活現機構在過去十二年,針對電玩成隱和憂鬱症等問題,經常為社區提供心理健康講座和治療訓練,也有製成光碟,同時在家庭雜誌的主題文章中亦已討論過,若有興趣了解更多,請到活現網站www.Presencequotient.org查詢。
今天男性要面對的挑戰不少,遇上逆境和衝突時,若能夠不單從學術或工作的競爭中看成敗,多些操練個人成長和注重關係建立,通過開放心靈和學習與人溝通,就更能與家人朋友建立互信關係、活得自信,並能體會生活中的滿足感。
下期我會為大家進一步討論男女性其他方面的挑戰。
作者:葉顏瑋茵博士 (6/3/2015)
References:
5Bastow, C. (2013). We’re in a crisis of manhood. Daily Life. Retrieved on June 3, 2015. http://www.dailylife.com.au/news-and-views/dl-opinion/were-in-a-crisis-of-manhood-20130730-2qwj1.html
Brown, M., Haughwout, A., Lee, D, Mabutas, M., & Van Der Klaauw, W. (2012). Grading Student Loans. Liberty Street Economics. Retrieved on June 3, 2015. http://libertystreeteconomics.newyorkfed.org/2012/03/grading-student-loans.html#.U0MJwvldV8E
Fry, R. (2014). Section 1: Student debt and overall economic well-being. Pew Research Center. Retrieved on June 3, 2015. http://www.pewsocialtrends.org/2014/05/14/section-1-student-debt-and-overall-economic-well-being/
Parker, K. (2014). 5 facts about today’s fathers. Pew Research Center. Retrieved on June 3, 2015. HTTP://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4/06/12/5-FACTS-ABOUT-TODAYS-FATHERS/
Wang, W., & Parker K., (2014). Record share of Americans have never married as values, economics and gender patterns change. Pew Research Center. Retrieved on June 3, 2015. http://www.pewsocialtrends.org/2014/09/24/record-share-of-americans-have-never-married/
Yiannopoulos, M. (2014). The sexodus, part I, the men giving up on women and checking out of society. Retrieved on June 3, 2015. http://www.breitbart.com/london/2014/12/04/the-sexodus-part-1-the-men-giving-up-on-women-and-checking-out-of-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