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馬王藹麗
《從聖經看女性的角色》是這個時代很需要探討的題目。華人圈子裡著名的聖經學者鮑維均博士在過去一個週末帶領我們怎樣按聖經當時的處境去理解經文,讓我們重新明白聖經本來的意思和對女性的看法,引我們回到福音的真義。當中包含了許多發人心省的信息,教我們再思不少生活中處人處事的態度和立場。
倘若您錯過了這次釋經講座,盼望以下一篇鮑博士的專訪能助您加深對《從聖經看女性的角色》這課題的認識。
(訪問摘錄自活現家庭雜誌2016年9月第8期)
鮑博士首先提出要處理目前的女性議題,必須從了解女權運動的背景開始。女權運動主要分為兩方面:(一) 第一代的女權運動始於超過一百年前,主要為爭取和保護女性應有的權益,不因女性的身份和特質 (如分娩、育兒等) 而受到歧視和虐待。雖然社會上已有許多保障婦女的聲音,可惜視乎地域和個別環境,女性權益仍存在被剝削的情況,這是值得我們注意和繼續努力的地方;(二) 近代的女權運動焦點則置在男女平等之上:平等的機會、平等的代遇、平等的地位等。這一代男女性在能力上、教育上差異不大,本來平等機會和代遇該是合理的要求,而聖經的教導也指向男女性地位本無高低之分。可惜近代的女權運動傾向與個人主義掛鉤,容易走向極端、產生兩性對立,造成關係甚至社會的矛盾和撕裂。其實在不少亞洲國家和地區如泰國、南韓和台灣,已有女性充當國家和政治領袖,其中部分原因離不開人際脈絡,這反而造就了女性居領袖位置的機會。相反,高舉個人主義的北美,由女性出任國家元首,仍有不少阻力。我們需要重新反思,免得以爭取女性權利為名,實質變成了鼓吹個人主義。
回到聖經的基本,從創世記中清楚指出神造男造女的目的和心意,當中並不存在地位的高低。創1:27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衪的形像造男造女。」上帝造人的計劃裡是包括男和女的,而男女同時的出現、彼此和諧共處的關係、互相的配搭,正好反映了神的形像,也道出了神造出兩性的心意。一直以來,許多人的誤解主要來自創2:18 「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幇助他」,因此認為:創造中該以男性為首,女性被造的角色只屬輔助和次要,地位不及男性。其實該處經文所用「幫助」 一詞,在舊約中曾出現多次,每次的用法均為強者幫助弱者,其中也包涵上帝幫助人,本質上完全沒有地位卑微的去服侍主人或強者的含意。所以這裡上帝為男人造一個配偶,並非替男人找個讓他任用、配合他的助手或婢女,而是賜他一個相配、與他地位相同,能和他並肩作戰、互相幫助、共同努力的生命夥伴。因此就夫婦關係而言,男的不是要找個迎合自己口味的附屬品為妻子;而女的也絕非定要找個超越自己,凡事要領導、作主的男人為丈夫。有些人亦會以上帝先造男人來支持男尊女卑的說法,其實被造的次序也不構成重要性,雖然上帝先造男人,才造女人,但動物比男人更早被造,卻不因此而地位超越男人。
簡單來說,應用在生活中,男女性在地位上是無分高低的,在配搭上應各展所長,好好運用自己的恩賜,兩性互補不足、彼此配合、彼此順服,而不一定把自己局限在傳統的框架內。落實到家庭的角色和責任,在現代的家庭生活裡,不少人已逐漸打破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鮑博士指出就以他任教的神學院而言,過去多是丈夫入讀、預備將來事業,而妻子照顧家庭和小孩的例子居多;現在有不少情況是妻子讀神學,丈夫照顧家庭和孩子來支持的。可惜的是,社區甚至教會對男性選擇照顧家庭的支援和配套都十分欠缺,使這個族群的需要常被忽視,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現象。
*由於編幅所限,只能對此題目作出一些基本探討,若對婦女及婦女事業議題感到興趣,可參閱另一篇邱清萍博士與鮑博士進行的專訪。http://ficfellowship.org/interview-BaoWeiJun.html
鮑維均博士乃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的哲學博士,現任美國三一神學院新約教授及新約系主任,曾參與多部聖經研究和註釋系列的著作,亦任「天道聖經註釋」新約主編及Zondervan釋經系列的顧問編輯,是當代著名的華人聖經學者。
活現是一個關注家庭和青年人的機構,幫助他們以基督徒的價值觀融入每天的生活裡。歡迎網上轉貼, 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 請徵得活現機構同意, 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