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美基
神所造的每個人都很獨特,我家兩個孩子的個性便是截然不同的。小女兒常常滔滔不絕,開心與否都寫在臉上。大女兒較内斂,不善表達。但無論個性如何,孩子跟成年人同樣需要被了解。我常問自己:我怎能多了解我的孩子呢?參加了葉顔瑋茵博士的親職講座之後,讓我更掌握了解孩子内心需要的方法和步驟。(在葉博士與匯點教會合製的短片「如何傾聽孩子的內心聲音?」中,也簡單扼要把這些方法列舉出來,邀請您花數分鐘來看。)
1. 先處理心情

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有不當行爲時,往往先以打罵的方式來處理。葉博士鼓勵父母首先要處理自己的情緒,待心情平復後,再幫助孩子處理他們的心情。若孩子情緒激動,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我希望你先平靜下來,那我才能聽到你所説的,因爲我很想幫你。」父母也可提供方法讓孩子稍為休息。
遇到不如意的事,我的小女兒偶爾會大發脾氣。以前我不是情緒被她牽動,就是不知所措。現在我學會先給她平靜的空間,待她(和我自己)心情平復後再談,發現效果明顯更好。
2. 找出、認同並適當回應孩子行為和言語背後的核心需要

家長可以使用靈活的提問來找出孩子行為和言語背後的感受和想達到的目標。提問時父母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情緒和姿態,慢慢引導,不要發怒,免得孩子因爲害怕而不肯表達。和你我一樣,孩子需要覺得被愛、被接納。當找到孩子内心的需求時,父母表達認同和作出適當回應十分重要。這認同是指認同孩子的核心需要,而不是認同他們的不當行爲。
這一點對我的大女兒很管用,當我嘗試抱著接納的態度多問她一些開放式問題時,發覺她開始主動分享她生活的點滴和内心的想法。過去每當她要去見醫生,之前總是花很長時間在洗手間,這十分觸動我的神經。有一次跟她談心時才明白她是因爲害怕而想逃避。之後,每逢看醫生前,我會告訴她我明白她的懼怕,承諾會陪伴,且跟她一起禱告;久而久之,她再不逃避了。
3. 處理不當行為

當處理孩子的内心需要之後,家長可引導孩子了解原來不當行爲並不能滿足他們真正的需求。此外,要減少不當行爲的發生,防患於未然,家長可與孩子預先商討,訂立界綫,並提供一些選擇。
誠然,要了解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但感謝神,透過這些實用的方法,我跟女兒們的關係拉近了。「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翰一書 4:19)但願每一位父母都能帶著神的愛去愛孩子,並聽得懂他們内心的聲音。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訓練課程有興趣:

心裡有愛不一定就有好的關係,因為我們的愛非但不完美,有時甚至充滿障礙。PLPC : A3 「珍惜關係 – 親密關係的經營」有助我們認識自我、檢視關係、轉化心靈、學習相處技巧。靠著主的愛,但願我們與人的關係能邁向成熟,活得更幸福美滿。
請按這裡了解更多關於「活現生命規劃課程」。
🌷支持活現事工:
(美國及加拿大) https://presencequotient.org/zh-hant/support-us/don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