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藹麗
我喜歡旅遊,但從不只是為了觀光,因此總覺得參加旅行團,並非自己的首選;甚至不斷尋找新的旅遊點,也未必是我最想做的事。遇上喜歡的地方,有時我會想一去再去,嘗試尋回那地曾經觸動我心靈的感覺,也體會那地每次帶給我新發現的驚喜。偶然翻看所拍的照片、或是在扎記裡所寫下旅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也足以令我百般回味。

人和地都一樣,有些人雖然只是在生命中擦身而過,卻給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生命的啟發;而與有些人的相遇,則每次都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學習、不同的內心感動。當然,亦存在一些人,接觸過後,就盡量希望保持距離。不管怎樣,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關係,是我們成長的重要原素。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相處,只要過程中真誠看待和面對,都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和成長。遇上能夠產生共鳴的心靈朋友,許多內心的聲音和感動,都可以得到開通和肯定﹔相反,遇到不快的相處經歷,從檢視個人的情緒反應,對自己往往也有新的發現和了解。例如當我發現身邊的人對我諸多要求時,從自己內心的煩躁不安,就顯出了我怕被約束、愛自由的性格。若能在關係中對別人真誠,總有機會能遇到推心置腹的心靈朋友。若能對自己坦誠,不勉強遷就,敢於在一些存在矛盾的關係中定立界線,不但可以保守自己的心免受傷害,亦能長遠保護雙方的關係。
在我的體會裡,真誠其中也包括學懂接受。「施」與「受」對於建立關係同樣重要,我們很容易覺得施比受更為有福,但往往忘記當我們學去接受時,其實可以令對方享受到能夠施與的福氣。真誠而不帶著期望回報的施與、或真誠存快樂感恩的心去接受別人對自己的付出,都是最能滋潤心靈的相交。
「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27:17 人與人之間,若能真誠相待,定能造就互相感染、一起成長的境界。但願您我都能擁有這樣的朋友。

默想與禱告﹕
- 在我的生命裡,我擁有心靈朋友嗎? 有的話感恩,沒有的話求主賜與。
- 與別人的相處中,我都能真誠待人嗎? 關係中有否存在任何恐懼或障礙?
- 在關係中,我通常是施與的一方,或是接受的一方? 想想在「施」與「受」的動力中,我有否需要學習的地方? 求主幫助。
活現是一個關注家庭和青年人的機構,幫助他們以基督徒的價值觀融入每天的生活裡。
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 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 請徵得活現同意, 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