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份輯錄自活現家庭雜誌2014年7月第6期)

編輯部/葉顏瑋茵博士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已超過半年,在這漫長的抗疫過程中,幾乎每個人都面對著來自不同層面的壓力。「活現」於最近幾個月在《活現關心你》系列亦發表了數篇有關應對壓力的部落格文章,歡迎大家重溫。當壓力過度且應對不了時,有機會誘發精神健康問題,其中包括憂鬱症。葉顏瑋茵博士於本文介紹憂鬱症的一般病徵,並助你了解一些有關治療的方案

為何會得憂鬱症?

憂鬱症的成因一般難以確定,可能涉及不同因素。按目前的研究,我們知道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s)是在大腦中的化學物質,當神經遞質失去平衡時,就可能產生憂鬱症狀。激素的變化如婦女分娩後也可造成身體不平衡而出現嚴重憂鬱症。若有血源親屬患上憂鬱症,亦會增加個人的患病率。壓力過重和創傷也是誘發憂鬱症的原因。

憂鬱症有什麽病徵?

我在臨床上所見的憂鬱症患者,大都存有消極的思想,內心充滿強烈無助和無能感,長期在灰暗和痛苦中掙扎。他們可能面對重大的打擊和傷痛,如親人過世、離婚、失戀、失業、財困、患病等……其中也有是處於人生階段過渡期的,如高中11年級、大學、產後、更年期、空巢期等。患者若有以下情況,病情會更為嚴重:1)曾遇上多重挫敗;2)經歷長期創傷(如童年創傷、性侵、家暴⋯等);3)患有多重精神病(如常見的創傷後壓力症-PTSD);4)有酗洒和吸毒的習慣;5)家人中有其他精神病或長期病患。

嚴重憂鬱症有別於短暫的情緒低落和沮喪。患者會出現下列五項或以上的徵狀(Morrison 2006 ),病情又持續至少兩週。不過如因所愛的親人離世哀傷而出現憂鬱症狀,兩個月之內將暫不會被診斷為嚴重憂鬱症(Morrison 2006)

1.情緒:憂鬱、不安、煩躁、憤怒或情不自禁地流淚,自己或別人能察覺到其傷心或空虛感 (小孩和青少年可能較多是易怒或煩躁不安)

2.興趣:減少或失去對各樣原有活動的興趣,變得退縮或與外界隔離

3.食慾與體重:突然增加或減少食量,體重在一個月之內改變了5%或以上

4.睡眠:失眠或睡眠過多

5.精神:精神緊張和反應過敏;或變得遲緩

6.體力:疲勞和精神不振

7.自我價值:感到無助、絕望、無價值、過度內疚或自我憎恨

8.注意力:無法集中精神、難以思考或猶疑不決

9.死亡:腦海中重覆着想死或自殺的念頭,不論曾否計劃或嘗試過自殺

有何治療憂鬱症的方案?

目前憂鬱症治療包括個人或小組輔導、藥物、結合心理輔導和藥物的綜合治療(NIMH, 2014)。進行藥物治療,需要謹慎和耐心,抗憂鬱藥需要數週才能發揮效力;患者必須清楚與醫生溝通,不可隨便停藥。

幫助憂鬱症患者康復的心理療法包括認知行為療法(CBT-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人際療法(Interpersonal Therapy)和心理動力療法(Psychodynamic Therapy),但以認知行為療法最為普遍。認知行為療法在於幫助患者認識導致憂鬱症的消極思維模式和與他人不良的互動,以積極和現實的方式來取代,去改善他們的感受以致行為。有關這療法的詳細內容,請參考我所主講的「認知行為療法—對輕度憂鬱者的自助訓練」光碟 (國語粵語),當中也為輕度憂鬱症患者提供了自助的方法。

早期的斷症和治療可提高病者的復原性(Feltham & Horton, 2006)。若發現家人朋友有憂鬱的情況,必須鼓勵他們正視問題,因為及早就醫,乃是治療憂鬱症的重要關鍵。

保羅在羅馬書8章35節問道:「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在今天這個還看不到盡頭的抗疫時期,又有什麽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疫情麽?是經濟或家庭壓力麽?是身體、情緒或精神健康的問題麽?「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馬書8:37)在疫情中,願你更多發現主的愛和同在、經歷生命中的跨勝!

參考書目:

Causes of depression. (2014). Retrieved   March 4, 2014, from http://www.webmd.com/depression/guide/causes-depression

Depression. (2014). Retrieved March 4, 2014, from http://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depression/index.shtml#part6

Depression recovery: An overview. (2014). Retrieved March 4, 2014, from      http://www.webmd.com/depression/recovery-overview.

Feltham, C. & Horton, I.E. (2006). The sage handbook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2nd e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Garland, E. J., & Solomons, K. (2002). Early detection of depression in young and elderly people. BC Medical Journal, 44(9), 469–472.

How Does Psychotherapy Help People Recover from Depression? (2014). Retrieved March 4, 2014, from http://www.apa.org/topics/depress/recover.aspx?item=5

Morrison, J. (2006). DSM IV Made Easy: the Clinician’s Guide to Diagnosis.  Guilford: New York.

Sampan M. T. (2012). Health: Asian gets depressed too. Retrieved March 4, 2014, from http://imdiversity.com/channels/healthcare/health-asians-get-depressed-too/

Stress and Depression. (2014). Retrieved March 4, 2014, from http://www.pamf.org/southasian/healthy/screening/stress.html


活現是一個關注家庭和青年人的機構,幫助他們以基督徒的價值觀融入每天的生活裡。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