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家庭雜誌)

葉顏瑋茵

 

亞裔家庭十分注重教育,大部份學生都曾花時間上補習班及參加SAT課,為進入名校而做好準備。他們在本科選擇方面,多側重於科學和技術,同時在擇業方面也有相同的取向。

究竟亞裔如何選擇職業?在擇業傾向的背後又有何成因呢?

 

  1. 亞裔多以科學、專業和技術為業

根據美國統計局人口普查數據,美國亞裔人士大多數以科學、專業和技術為業,而較少任職於生產、娛樂、社會或人文科學等領域 (Leong & Hardin, 2002; Leong & Gupta, 2007; Fouad, Kantamneni, Smothers, Chen, Fitzpatrick, & Terry, 2008; Tang, Fouad, & Smith, 1999)。以2007年為例,雖然美國亞裔僅佔全美國人口的4%,在他們當中有30%是從事與醫療有關的科學家,25%是電腦工程師,17%是醫生,14%是牙醫,只有1%是社會服務工作者 (Fouad et al., 2008) 。

早在 2002 年,Mei Tang 將中國學生、亞裔美國學生和美國白人學生分三組來比較,發現前兩組都喜歡選研究性質的職業,而美國白人學生卻較多選人文科學和社會服務性的職業。她假設剔除外在因素而沒有任何的禁制下,讓三組學生們選擇個人理想的工作時,職業的取向結果將會就比較平均。Tang認為理想和實際擇業的差別,可能是因為經濟的考量、個人技術或市塲需求的影響。亞裔父母比白人父母更喜歡兒女以科研為業的原因,是受其少數民族經歷的影響。特別是第一代的移民父母,長期面對生活困難,多為基本生計而掙扎,一份實際安穩的工作能使他們有更大的安全感。她引用Walsh和Osipow的書中 (1983) 所說,生存和經濟保障是少數民族們最關心的事。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工作,一般比較穩定,可以滿足亞裔家長們的心理需求。她更指出 Leong & Serefica 的文章 (1995) 認為,亞裔多以科研為業背後的原因,可能是被別人定型和職業歧視的結果。當亞裔年青人看見同輩們多追求科學和技術有關的工作,卻很少有同輩在人文和社會科學工作方面有所追求,便誤以為自己只能局限於這方面的發展,才能表現出色。

 

  1. 家庭使命是亞裔擇業的主因

一直以來主流的職業發展理論都認為個人的職業興趣就是職業選擇的主要因素。儘管亞裔也確認興趣的重要性,然而近期學術研究結論指出,亞裔美國人有截然不同的擇業因素。學者們在187間美國亞裔大學,特別針對個人職業興趣、個人才能、家庭背景和文化適應等因素,與職業選擇之間的關係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亞裔在選擇自己的職業生涯時,主要根據他們的家庭使命和需要,而非以個人的愛好與利益來作決定 (Leong, 1998; Leong & Gupta, 2007; Tang et al., 1999) 。學者們更指出個人職業的興趣與事業的選擇之間,並沒有存在直接的關係,反而個人才能、家庭背景和文化適應等因素才有關鍵的影響。當縮小研究範圍,再以美籍南亞裔人士為對象重覆此研究時,竟然發現只有家庭因素與南亞裔美國人擇業決定才有直接的關係 (Castelino, 2005)。

對亞裔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學生來說,父親對他們擇業方面具有最大的影響力;而美國白人學生,擇業的決定一般都是個人自主的 (Tang, 2002)。亞裔學生傾向認同父母的想法,不只是因受傳統孝道的影響,更是覺得有責任來完成父母的心願,為家庭帶來榮譽,使個人邁向更高的社會階層 (Leong, 1986)。

 

  1. 亞裔透過管理職位,追求邁向更高的社會階層

亞裔家庭在美國一般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在職場上有不少機會可以晉升為管理階層。「在2010年普查報告中,年滿廿五歲的亞裔人士有百分之四十二擁有大學學位,平均年收入高達$64,308,而其他美國人口的比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四點四擁有大學學位,年收入僅及$49,445。」(IpNgan, 2012, p.3)。其實早在 2000 年,人口普查職業方面的數據就指出:亞洲人和白人比其他種族,更多操管理、專業和這方面相關的職業。管理層的人口中,歐洲/美國白人佔35.6%、非洲裔佔25.2%、西班牙裔或拉丁裔18.1%,但亞裔美國人卻有44.6%。可是亞裔在追求更高社會地位的同時,必然遇到一定的阻力。他們在職場上須付出沉重的代價,而競爭亦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心理壓力。

我在上一期活現家庭雜誌的文章中,提到亞裔在職場上遇到俗稱「玻璃天花板」的無形種族障礙(IpNgan, 2012, p.3)。「根據美國民權委員會研究報告,亞裔男性能晉升到行政管理階層的機會,相較於同等學歷和工作經驗的美國白種人,少了七至十一個百分點。美國人口普查局資料顯示,完成四年大學畢業的白種人,一年平均薪資是$36,130,但亞裔大學畢業生卻只有 $34,470 (Jung, 1993)」 (IpNgan, 2012, p.3)。

亞裔在職場上力爭上游的同時,他們也承擔了沉重的壓力,容易造成情緒的波動和心靈的創傷。「很多研究指出,亞裔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包括情緒低落、精神困擾、及自殺的比例,遠遠超過其他族裔 (National Asian Women’s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美國新聞網絡CNN在2007年5月16日的頭版標題正是「亞裔婦女為求成就導致自殺收場」 (Cohen, 2007) 。」(IpNgan, 2012. P. 3) 。

在臨床輔導的過程中,我常聽到一羣事業成功、卻心靈疲憊的亞裔工作者的心聲。他們過去擇業時,大多不理會自己的喜好,只依着家庭的需要、經濟效益和工作的發展潛質,投身了目前的行業並拼命地幹。這羣人中,不少對自己的工作已失去衝勁,心中只期盼着早日退休,有一天可重新做自己喜歡的事。當問到如能讓他們再選一次的話,大多都說早該選自已喜歡的職業!今年我兩個孩子剛進入大學,我真的不希望他們會步這些前輩的後塵。在我和丈夫的支持下,大女兒已搬到紐約主修美術設計;小兒子也進入聖提巴巴拉校園,自由地探索他前面的路。作為亞裔父母,我們明白今天學習的大環境與過去不同,本科學習與擇業之間,並沒有絕對的關係。不少主流大學的畢業生,最終選擇的工作也不一定與本科相關。我們鼓勵孩子按照個人天賦的才華和學習興趣,來選讀本科並尋找將來的職業。盼望更多家長能夠了解自己孩子的天份,鼓勵他們認真培養個人的興趣和夢想,使他們能在將來的職業上創一片天。

 

 

參考書目

Castelino, P.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career choices of South Asian Americans: A path analysi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65(8-A), 1380.
Fouad, N. A., Kantamneni, N., Smothers, M. K., Chen, Y., Fitzpatrick, M., & Terry, S.(2008). Asian American career development: A qualit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72, 43-59.
Leong, F. T. L. (1986).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with Asian-America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3, 196-206.
Leong, F. T. L. (1998). Career development and vocational behavior. In Lee C. Lee, & Nolan W. S. Zane (Eds.) Handbook of Asian American Psychology (pp. 359-398).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
Leong, F. T. L., & Gupta, A. (2007). Career development and vocational behaviors Of Asian Americans. In F. T. L. Leong, A. G. Inman, A. Ebreo, L. H. Yang, L.Kinoshita, & M. Fu (Eds.) Handbook of Asian American Psychology (2nd ed., pp. 159-178).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
Leong, F. T. L., & Hardin, E. (2002). Career psychology of Asian Americans: Cultural validity and cultural specificity. In G. Nagayama & S. Okazaki (Eds.), Asian American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lives in context (pp. 131-152).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Ip Ngan, W. (2012). Advantages and risk factors of Asian American families. Presence Family Magazine. 4. p.3.
Tang, M., Fouad, N. A., & Smith, P.L. (1999). Asian American’s career  choices: A path model to examin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career choic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4, 142-157.
Tang, M (2002). A Comparison of Asian American, Caucasian American, an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n Initial Report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30.12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