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雜誌2012年5月第4期)

葉顏瑋茵 & 劉慈謙

習慣二人世界的夫婦,當小生命誕生、家庭成員增加時,面對身心靈的負荷和適應,很容易會變得措手不及。家庭的成長無疑帶來了無限的喜樂, 但同時亦引進了新挑戰和成長的機會。以下的個案和專家的意見正好給我們闡釋有關這個階段的困難和成長。

個案一:忙碌的專職夫婦

俊和怡(化名)是對三十來歲的小夫妻,二人均是專業人士,連同快將兩歲的小女兒,一家三口每日都過著忙碌但充實的日子。俊和怡婚後已有生育計劃,但於2009年中發現怡懷孕時,心情仍難免忐忑。當時正值金融海嘯,裁員潮接踵而來,面對新生命的來臨,一方面充滿憧景,但同時失業的危機也帶來焦慮。

對俊和怡來說,為人父母是一條從未走過的路,上一代在這方面也未能給他們一個理想的榜樣可以依循,因此初為人父母,實在談不上有甚麼心理準備。疲乏和時間不足也是兩口子最大的挑戰。從戀愛到婚姻的幾年間,俊和怡一直是知己良朋,天南地北,無所不談。生命中忽然多了一個「第三者」,精力耗盡了,話題也轉變了,親密的伴侶儼然變成了生意伙伴,心靈上有著難以形容的失落。

雖然俊和怡都全職上班,而長輩也願意幫忙照顧小孩,但他們認為父母教導孩子成長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堅持事事親力親為,兩年來邊做邊學,也總算摸索到一些引導孩子成長的方法。

俊很幸運,轉到一份能在家辦事的新工作,為上班路途遙遠的怡分擔了不少家務。二人偶然在周日休假,安排一些約會和談心的時間,來維繫二人的關係。日子雖然忙碌,但能體驗到為人父母的苦樂和福氣,再忙也是值得的。相反,看見一些同輩當上父母後還過著單身消遙的生活,自己和孩子的日常起居飲食,都倚賴上一代來照顧,實在錯過許多這個人生階段寶貴的成長經歷!

葉顏瑋茵:根據埃里克森的孩童社交發展理論,一歲以內的兒童成長目標是要建立信任。初生嬰兒完全倚賴照料者的養育。這照料者最理想為嬰孩的父母,其中多以母親為主。假如母親要賺錢養家,這角色往往就會落在祖母身上。然而在今天的社會裏,這角色亦會由褓母、幼兒園老師、甚至留在家中的父親來充當。父母應當細心尋找穩定可靠的人選,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

劉慈謙:不少準父母由於缺乏經驗和支援,發現要兼顧工作與養育孩子絕非易事。同時也要應付生活,特別在美國這經濟不景氣的年頭,更要為了保障工作而需加把勁。這些對於一個成長中的家庭來說,壓力自然是百上加斤。不少研究指出,隨著子女的來臨,婚姻關係會有一定程度的逆轉,這是準備當父母的夫妻不容忽視的。

我建議初為人父母的,要注意不要讓照顧新生嬰兒的擔子,淹沒了自己的需要和夫妻情。夫妻情是要用心經營的,須花時間去滿足對方情感上的需要,也不要忘卻安排令自己身心健康和愉快的節目。

俊和怡是忙碌的上班族,既需要長輩支援,又不想過份倚賴。我相信延伸家庭的支援是亞裔家庭成長的一大優勢,不少亞裔家長將他們退休後的年日,無私地付出照顧下一代的家庭,這正是初為人父母的子女寶貴的資源。

相反地,如果祖父母過份介入小家庭中,亦可造成夫妻不和。有家庭研究指出,姻親的介入是小家庭五大壓力之一(其餘的壓力是來自金錢、家務、性生活和子女管教)。其實為免兩代間在子女教養上出現分歧,甚至矛盾,我建議小夫妻在長輩參與一事上定立界線,把期望、需要或不需要幫助的範圍清楚列明,要實踐雖不容易,但這對保持兩代甚至三代和諧的關係有一定的幫助。

個案二: 從職場回到家中

樂民和美基帶著一歲多的女兒進到活現辦公室接受我們的訪問。小女孩眯著眼的笑容可愛得令人著迷,一剎那幸福滿溢的氣氛充滿了整個辦公室。沒有人會想到一年多前,這寶貝來得突然,害得爸媽在迎接這小生命時十分狼狽。

美基從懷孕開始便真實地感覺當上媽媽了。夫妻二人組織家庭時已有一個共識,美基將全職帶孩子,待孩子進幼兒園時才重投職場。不過習慣了上班的美基,對於在家照顧小孩難免也有掙扎。女兒忽然在懷孕三十週出生,美基來不及多想,便成了全職主婦。幸好女兒體重過輕,須留院兩個月,這給夫妻二人一些額外的時間來準備成為父母。

在家帶孩子的日子有點寂寞,美基只好靠通電話來保持對外的接觸,但能親眼目睹女兒每日的成長,與她經過大大小小的里程碑,美基覺得成為全職母親的選擇是對的。

美基懷了孕,樂民自然知道自己快為人父,但始終到看見孩子生了出來、抱在手中,他才真正體會到自己實在是個爸爸了。沒有人生來便會當爸爸,因此樂民喜歡聆聽別人管教孩子的心得,又從觀察他人的親子互動中學習。白天上班,晚上便找女兒來「實習」平日所學的親子技巧,女兒也特別享受與爸爸一起的時間。

有了孩子,明顯受到影響的是社交活動。為了配合嬰孩的需要,連外出吃一頓飯也非易事,因此樂民和美基改為請朋友到家中相聚,意外地發現這種方式帶來了不少驚喜和情誼。

不管如何,作父母並沒有特定的程式,須從不同的嘗試和錯誤中探索,女兒的誕生為樂民和美基開始了一條畢生學習的不歸路!

葉:在樂民和美基的個案中,美基在小孩未出生前已計劃留在家中帶孩子。是否全職照顧孩子是每個新媽媽必須面對的抉擇。有些媽媽放棄事業選擇陪伴孩子成長,有些則覺得做家庭主婦與自己的性格能力背道而馳。性格和經濟能力是一般的考慮,不過夫妻的家庭價值觀仍是最重要的因素。

雖然我認同祖父母是小家庭的寶貴資源,但更重要的是核心家庭中關係的建立,因此小夫妻必須花時間與嬰孩建立親密關係,同時也該懂得如何養育自己的孩子。一般父親透過遊戲來表達對孩子的愛,正如樂民每日回家爭取時間陪伴女兒一樣。父母日後對孩子能有多少的影響力也視乎親子關係有多緊密,而親密的關係亦是讓小孩肯定被愛、願意聽從與模仿父母的關鍵。

父母不論是否外出工作,都需要與小孩建立親密的關係,並扮演明確的父母角色。假如父母並非嬰孩主要的照顧者,小孩會傾向與照顧他的人建立親密的關係。由於祖父母不同的管教方式,這也容易造成兩代的矛盾和介蒂。因此,為了避免小孩因不同管教方式而無所適從或受到困擾,部分小家庭便不願讓長輩分擔照顧小孩的責任。

總結

劉:著名的作家和學者 Forma Walsh 教授曾指出「世上沒有毫無問題的家庭」(2006, p.ix) ,原因是所有的家庭在整個生命歷程上都會遇上艱巨的挑戰。Walsh教授進一步指出,了解到前面可有的挑戰和逆境,一個家庭若要成功地成長,作為父母的需要在困難中具有足夠的「彈性」和「適應力」,才能處變不驚。Walsh教授認為這一代的父母在角色分配上較上一代可更彈性處理,而毋須堅守男主外、女主內的原則,反而按個別情況,甚至性格和資源來調配,只要找到夫妻雙方面都接受的角色和安排,便會在家庭邁向成功和成長上又跨前一步。

此外,家庭傳統也是建立家庭的重要原素。在忙碌的家居生活中能加插既有趣又富意義的活動,有助凝聚家庭關係、使能跨越所遇的障礙和困難。例如一家人外出渡假、一起上教堂、甚至簡單如探訪親戚或使用圖書館等,都是促進家庭穩定和成長的因素。

葉:我為以上兩對主人翁高興,他們在努力適應當父母這新角色之餘,也不忘維繫夫妻間的親密關係。俊和怡刻意安排約會的時間,而俊更願意選擇在家工作,增加照顧家庭的彈性,並實際地分擔家務,這是一份超越傳統男性的彈性和適應力。而樂民和美基在早產的危機中顯出過人的應變能力,也樂觀地視早產嬰孩的留院期為額外的恩典,讓夫妻二人有更多時間單獨相處,並好好預備自己當父母親。他們更為這個成長中的家庭建立新的傳統,邀約友朋回家相聚,成功使自己的社交生活轉型。近期美基也參加了活現主辦的媽媽小組,更多照顧自己心靈的需要。

當父母並非簡單的任務,能夠得到周邊家人朋友和教會的支持、鼓勵、甚至代勞,擔子自然變得輕省。因此不要忽視人際網絡的重要性,這是夫妻由二人世界走到三人家庭所面臨轉變中的關鍵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