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 Soo
欺凌在青少年成長過程或校園生活裏經常發生,正因如此,家長甚至學校很容易會忽略這些事情對孩子的影響,直至構成嚴重情緒困擾或精神病,影響生活和學業才開始關注。等到造成長期性格的改變和扭曲,甚至釀成自殺的慘劇,就後悔莫及了。
亞裔的家長一般很重視青少年子女的學業成績。其實他們的心理健康、人際關係以致性格培養都是邁向成熟和成功的重要關鍵。以下兩篇文章反映了欺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威脅和嚴重性,盼望能讓家長和青少年子女在欺凌的問題上提高警覺,遇到問題時可作出及時和適當的處理,以避免生活和心靈受到障礙。
現今,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欺凌者和受害者雙方,不論是在他們的童年或是成年期,都屬憂鬱症和自殺的高危族群。根據杜克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學校的惡霸在家裡普遍都曾遭遇過虐待或其他困境,這意味著欺凌的受害者往往會變成欺負他人的人。他們發現,那些受害者和欺凌者在年輕時期,都有較高的可能得到憂鬱症和恐慌症,甚至有自殺的想法或行為。
雖然在現今大多數的電影中,欺凌多半發生在高中,但實際情形是欺凌在小學和初中就開始了。2012年的一項研究,針對洛杉磯縣不同學校和地區的一百多名學生,調查關於欺凌和騷擾的問題。有超過半數接受調查的小學生說,他們目睹過另一名學生因種族、宗教、或殘疾而被嘲笑,61%的人曾聽過有關另一名學生的謠言在四處傳播。初中學生中,有三分之一舉報說,他們知道曾有學生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脅,或在過去一週內,私人物品遭到蓄意破壞。現時在主流新聞中,有越來越多關於中、小學生因受欺凌而自殺的報導,這表明了欺凌可造成致命的後果。
我的個人經驗也進一步確認這些發現的真實性。當我家搬到一個新的地區時,我哥哥進了一所新的學校,結交了新的朋友。後來巧合地交上了一群欺凌者。當時他只有六年級。有一天在上學的路上,他和朋友決定把另一個孩子的背包扔下車。這孩子是這一群惡霸的長期目標,早已受夠了他們的戲弄。幾天後,就有人發現這孩子有一個「暗殺名單」,上面列出了他計劃殺死的男孩姓名,其中也包括我哥哥在內。後來學校出面干預,確保這孩子在可能會危及任何人之前得到幫助,而我哥哥和他的朋友也因此受到紀律處分。
後來,這群惡霸因我哥哥做錯了一件事,便轉而開始欺負他。他被這群朋友拒絕,並因他們散佈關於他的謠言而變得孤獨。經歷這個轉變和打擊,我哥哥告訴一位仍和他說話的朋友,他打算結束自己的生命。當時他只有十二歲。這位朋友通知了學校,學校馬上將我哥哥帶離班級,並把他送到精神病院的上鎖式病房,在那裡住了一個多星期。
他回家之後,不想回到學校,因為他知道別人會談論他,這令他感到比之前更被排斥。幾乎每天早上,他都拒絕上學。他孤立自己,並將大半的時間耗費在電子遊戲或電視上。父母親為了幫他調適,在六年中換了五所學校,期望他至少能在其中一所學校適應下來。然而,他剛滿十八歲就輟學了,並決定找一份工作。現在,他雖已成年,卻仍然在憂鬱和與社交焦慮中掙扎;依然經常拒絕前往人多的環境,並將自己與人隔離。
無論你是欺凌的受害者或自己就是欺凌者,都必須想辦法停止暴力。如果你傾向欺負別人,在傷害別人之前該先想清楚後果。另外,與其欺負別人,不妨找些別的事情來做,例如玩遊戲、看電視、或者和朋友聊天。要學習尊重別人,同時明白,每個人都不同,沒有優劣之分。如果你是欺凌的受害者,發現自己正受到威脅,可以定睛看著欺負你的孩子,以平靜、清楚的聲調阻止他欺凌的行為;也可以選擇一笑置之。如果發現對話並不安全,就該馬上離開現場並與其保持距離,千萬不要反擊。要立刻找個成年人制止欺凌事件。無論你是欺凌者或遭欺凌的受害者,找一位你可信賴的成年人,讓他引導你學習善待別人;或找一位願意聆聽你問題的人,助你尋求安全的出路。你的一生可能就因此不再一樣。
資料來源
- http://www.usnews.com/news/articles/2013/02/20/bullying-linked-to-suicide-depression-in-adulthood
- http://www.healthline.com/health-news/bullying-affects-victims-and-bullies-into-adulthood-022013
- http://www.stopbullying.gov/kids/what-you-can-do/
- “Issues of Bullying and Harassment Plague Younger Grades” by Elizabeth Mak, 3/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