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現簡訊2014年9月號)

採訪:Elizabeth Mak

Ric Rodeheaver是La Mirada主恩播道會的行政長老。他提出:「輔導原始於教會,因此輔導在教會出現是最正常不過的。教會推行輔導事工已有超過兩千年歷史,所以教會中進行輔導一點也不為奇,相反教會中沒有輔導才不合理。」

Ric 服事的教會于2012年九月開設了一個正規的輔導中心,名為主恩輔導中心(GCC) ,以福音為核心,提供高舉基督的輔導服務、訓練和教育。他們的小冊子指出:「在許多情緒障礙個案的背後,都有一個明顯指向神的焦點需要處理。」他們強調自己的任務是透過福音把幫助和希望帶給有需要的人,以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和事工架構來帶動改變。

Ric進一步指出:「福音能改變人生,這不僅只在於禱告、赦罪和永生,也在乎我們的情感世界、在乎我們的焦慮、人生的恐懼和絕望;同時也在乎盼望,這一切都是聖經告訴我們的。」

主恩輔導中心會為要求輔導服務的人安排一位平信徒輔導員或執照家庭婚姻治療師,與他們進行一個為期十週的療程。輔導員是教會會員,並受訓於基督教輔導和教育基金協會。接受輔導的人被安排接見輔導員以先,須先填寫一份個人資料表格,並同意一些有關平信徒輔導員的守則和限制,以及其餘相關的免責條款。受助者亦須經過首次面談才會被安排接受個別輔導員的幫助。

Ric分析教會中需要輔導的人,有八成可能已得到其他認識他們、愛他們的人的幫助。其餘一成需要接受輔導,卻不願意正視問題。最後一成有需要的人,正是那些需要專業人士幫助的群體。

對於較嚴重的精神病個案,主恩輔導中心會與病者的心理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聯繫和合作,同時為病者組織一個由五至八人組成的維護小組,共同照顧病者,此舉可避免輔導員心力耗盡,亦可為病者提供全面和長期的照顧。

Ric:「一般人認為我們有能力處理情緒障礙患者的需要,事實並不一定如此。一個患有憂鬱症的病者在情緒上很容易令身邊的人心力耗盡。當病者遇上愛他們關心他們的人,他們很容易對這些人產生情感的倚賴,不到三個月便令對方心靈疲憊;如是者他們會轉向其他關心他們的人,之後又令對方心力交瘁,久而久之,他們可以耗盡所有的關係。」

在這些維護小組中,每週會指定一人負責危機照顧。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會依循既定的程序與受助者同行,並按大家認同的治療目標一同努力。維護小組亦會定期聚會,交流照顧受助者的心得,和更了解他們的需要。過程中受助者必須了解自己的治療計劃,而維護小組也確保他們復原後才會放手。

根據Ric的分享,這個教會的輔導中心在過去得到卓越的成就。但畢竟成績和果效都是相對的,對於一個患有嚴重憂鬱症的受助者,一年內再沒有入院記錄,便算十分成功了。

這輔導事工與教會的牧養事工是相輔相成的。教會的主恩小組是一般牧養小組,每組約有10至15個成員,由兩對牧養夫婦帶領,這些夫婦的角色就是這一小群羊的牧者。透過這兩項事工的配搭,教會強調肢體靈命的成長和醫治。

Ric 覺得現代的輔導模式並不是最好的。其實輔導應融合在生活裡,也應結合在信徒群體中。他說:「每當我與心理學家和治療師談話,我都會直接了當地告訴他們,他們所做的其實是一個牧者的角色。」

Jim 和 Tracy(化名) 過去十年擔任主恩小組牧者,深深明白在艱難困苦的日子中關係的重要。Jim分享他們曾遇過不少棘手的問題,是他們無法處理的;也背負過一些沉重的擔子。很多時候,像Jim 和 Tracy的關懷事工者也沒有足夠的經驗去明白受助者的掙扎,因此為牧者和負責關懷的同工提供相關的訓練和資源十分重要。

Jim認為毋須把所有擔子都擱在身上,對於太大太難的任務,應多借助別人的力量,不論是透過人、書或其他資料,尋找有經驗的人和專家幫助自己,定能事半功倍。

Tracy也提到陪伴對受助者的重要性,特別在艱難時刻,能堅持與受助者同行是很有價值的。Tracy自己在父親過世時也受過別人的關懷和幫助。當時主恩小組的組員都有探訪和陪伴,這種安慰令她深切感到主愛的能力。她明白關懷者有時很難知道自己的付出對別人生命產生多少影響,但她相信只要靠主做對的事,對受助者持續關心,就很足夠。

Tracy 最後總結說:「一個教會是否健康,可以從信徒是否願意讓你進入他們的生命而看出;長老曾提到要與人同行於水深火熱中,這是十分真實的。當他們容你進到他們的生命裏,你會看見家庭糾紛、家人不和;又會看見有精神病患和令人難堪的事….他們的精神病和婚姻問題,不能成為我們放棄關懷的理由。」

活現期望支持教會牧養信徒的心靈,但不會以單一教會的模式而放諸四海皆準。我們卻要感謝 La Mirada 主恩播道會願意與我們分享教會如何有效扶助那些有精神和情緒困擾的肢體。我們相信每個教會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獨特的需要,個別教會若能按信徒的情況而產生自己一套模式,按上帝的心意來牧養自己的群體,那就最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