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顏瑋茵博士
「隱蔽青年」俗稱「宅男」或「宅女」是一種受社會文化影響的新生精神病症嗎?他的形成與孩子本身個性和父母的教養方法有關嗎?怎樣知道我的孩子容易成為「隱蔽青年」呢?
本文將談及從孩子在幼年時與父母的依附形態(attachment style)、個人的性格特徵與早期的社交經歷,如何預測哪些孩子更容易成為「隱蔽青年」,使家長能及早預防或儘早治療。
日本「禦宅族」 的崛起
2012 年11 月16 日,在美國密歇根大學風險科學中心的Mind the Science Gap 博客上,Michael Grisafe(2011) 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直接提問: 「文化會導致精神疾病嗎? ――“Hikikomori” 「禦宅族」 (意思指隱蔽青年) 的崛起,日本經濟不景氣的覺醒。」作者認為當一個社會文化要求與現實世界經濟脫節時,人們需要不斷應變,以致壓力過重,新的精神疾病就會產生。
他認為在日本過去十年裡產生的「禦宅族」“Hikikomori ” 就是最佳例子。過去日本社會,年青人在就業上有保障,他們只要好好讀書,畢業後進入企業好好地幹,就能解決一生的基本生活需要。可是因經濟滑落,對於這代年青人,畢業就是失業。因著社會機制不能再給予年青人工作和生活的保障,理想和現實有著巨大的落差。若不想面對競爭的痛苦,就可能會選擇離場,從社會架構中退縮到自己的安全窩。目前香港社會的現況與今天的日本相似,「隱蔽青年」也同樣逐漸增加。
預測「社會退縮」行為的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一份子,無可避免受到社會文化衝擊,可幸並不是所有年青人都變成「宅男」或「宅女」,家長如何知道孩子容易成為「隱蔽青年」呢?我們從一些最新的研究中,認識到如何能預測社交退縮行為:
與同輩關係和問題內在化
雖然每個孩子都需要面對環境壓力,但抗壓反應各有不同。 Rubin 和他的學者團隊 (Rubinet al., 2006) 認為被同輩排斥、自認為受害者和沒有朋友的孩童,更會把困難外在和內在化。意思是說,孩子認為問題都是從外在引起或在別人身上,別人都在針對他個人或個人內在有什麼不好而來﹔在這樣的思想下,就更客易產生社交退縮的行為。Gazelle 和Ladd (2003) 也肯定地指出社交退縮,是跟同學間相處困難和將難處內在化,這三者之間有強烈的關聯。Oh 和他的學者團隊(Oh, et al., 2007) 進一步了解,孩子在早期將問題內在化,會如何影響青春期的心理發展。他們在美國一個社區,透過對392 個小學五年級學生連續進行了三年的社交退縮行為研究,一直到八年級(香港的中二),將他們分成三類社交退縮行為是穩定,增加或是減少了。結果發現沒有朋友、友誼不穩定和被排斥的同學們,他們的社交退縮行為顯著提升,而那些較少被同輩排斥的學生們,卻有減少社交退縮的現象(Oh al.,2007) 。所以學者們將沒有朋友、友誼不穩定和被同輩排斥,看作預測社交退縮的因素。
以我多年的輔導經驗,發現不論在學校、門診或醫院法政部門,所處理過許多兒童、青少年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個案中,除了家庭之外,大多數與學校欠缺社交支援有莫大的關係。幾年前,活現機構在美國主辦兒童親子自信溝通的訓練班,班中一位情緒不好的欺霸者,原來在學校裡被自己的同學欺負了整整一年,他的家長卻懞然不知。我建議家長除了要注意孩子的學習和成績外,必須關注他們在學校內與同學們的相處,當有社交困難時,盡快疏導情緒,減少把問題內在化,再學習社交技巧、處理衝突等。
害羞性格和被父母朋輩拒絕
Krieg & Dickie (2013) 在對24 位日本的「禦宅族」患者和其他60 位參與者進行問卷調查,評估他們與父母和同輩的關係、自己的性格和學校的經歴,他們發現較害羞和被父母拒絕的大多數是屬於「矛盾型的依附」 (孩子與父母間感情矛盾) ,再加上被同儕排斥和欺凌的因素,就能預測變成「禦宅族」。我認為家長經常過份要求或干預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造成他們很大的心理壓力。若家長能適當地給孩子遊戲和休息的時間,有助他們建立心靈健康。最重要是家長必須學習調節自己的情緒和期望,當孩子使父母失望時,能用愛心接納和循循善誘,避免以過激或孤立的手段處理,使兒女因被拒絕而產生恐懼。
若你的孩子天生害羞,需要盡早有社交訓練,家長可以為他們安排一兩位小朋友經常一起相處,觀察他們的社交方式,提供適當的幫助。若社交能力較同年齡同學有很大落差時,可請專業人士提供早期訓練。隱蔽青年」問題背後,孩子的性格和人際遭遇都有決定性的影響,而父母與孩子建立良性依附也很重要。在學業和才藝以外,父母對兒女在心靈和社交的培養是不容忽視。作為基督徒父母,我們渴望能培養敬虔的後代,然而我們也是社會的一員,若社會生病了,我們的家庭難免受衝擊,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以神的愛和智慧來教養兒女。
「活現香港」在現今家庭面對信仰和社會文化的挑戰下,願意成為您的同行者。請留意我們在8 月舉辦的3 場文化親子講座,詳情可瀏覽我們的網頁www.PresenceHK.org, 並盡快報名參加。
參考書目:
Gazelle, H., & Ladd, G.W. (2003). Anxious solitude and peer exclusion: a diathesisstress model of internalizing trajectories in childhood. Child Development. 74(1), 257-78.
Grisafe, M. (2012, Nov 16). Can Culture Create Mental Disease? The Rise of “Hikikomori” in the Wake of Economic Downturn in Japan. Retired from http://www.mindthesciencegap.org/2012/11/16/can-culture-create-mental-disease-therise-of-hikikomori-in-the-wake-of-economic-downturn-in-japan/#sthash.9GaTToJa.dpuf
Rubin, K.H., Wojslawowicz, J.C., Rose-Krasnor, L, Booth-LaForce. C, & Burgess.,K.B. (2006).The friendships of socially withdrawn and competent you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34,143–157.
Oh W., Rubin, K.H., Bowker, J.C., Booth-LaForce, C., Rose-Krasnor, L., Laursen, B.(2007). Trajectories of Social Withdrawal from Middle Childhood to Early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DOI 10.1007/s10802-007-9199-z.
Krieg, A. & Dickie J.R. (2013). Attachment and hikikomori: a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model.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59(1):61-72. doi: 10.1177/0020764011423182.
Li, T.M. & Wong, P. W. (2015). Youth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 (hikikomori): A systematic review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ies. Aust N Z J Psychiatry. pii: 0004867415581179. Retried from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86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