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葉顏瑋茵博士
整理:李小雪
痛失愛子,悲憤和災難的情緒是非常難以忍受的。在處理哀傷的過程中,有人會通過傾訴、大哭公開表現內心的悲痛;有些人則埋藏在心裡,完全不講出來。若身邊有人陪伴、支持,療傷過程會比較容易。若拖延不處理,一段時間之後,家屬也有可能抑鬱,將更難從哀傷中走出來。
哀傷有五個過程:
第一,無法接受,覺得不可能發生
第二,產生各種憤怒和不滿的情緒
第三,討價還價,比如“我能做什麼來挽回我的孩子?”“可不可以用我的命去換孩子再活起來?”“我只要死了一切就都好了?”
第四,進入很憂鬱的過程中
第五,慢慢接受失去的現實
這與患上重病的人心理過程類似,它不一定是按順序來,有時會跳躍、重復、變化。一段時間之後,最終還是會回到接受現實的階段。
請容許他哀傷
1. 不要阻擋只要傾聽
通常,經歷失去之後的家屬會非常內疚與遺憾。這是最顯著的情緒表現。他可能跟你講心裡深深的遺憾感,此時傾聽非常重要,請不要試圖減輕或拿走他的情緒,不要說 “你不要這樣講”“這一定與你無關”等之類的話。除非對方怪罪自己一個已相當長期的事情,我們需要協助處理內疚的情緒,否則,讓他表達出心裡的感受。
如果對方願意擁抱,可以抱抱作為安慰。陪著他、支持他,讓他有一段哀傷期,能夠把心裡真實的情緒發泄出來。跟他一起哭,一起哀傷,這是面對他因失去而哀傷初期比較好的處理方式。你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我非常難過,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做了什麼才導致孩子的離開,你已經盡力了。”但如果他確實由於疏失而導致失去,就不宜講這樣的話遮蓋事實。
2. 不要大談自我經歷
他會有失望與孤獨的感覺,雖然在一群人裡,還是感到非常孤獨。如果有人跟他有相像的經歷,有過相同的感覺,會更具安慰的力量。過來人可以與他同哭,但請不要講很多理論,比如“你的痛苦,我全經過”等,雖然你有類似的經歷,但是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特的,注意不要講說自己太多的經歷,使對方的痛苦無法傾訴出來,反而會妨礙他的憂傷。他此刻需要的並不是教導。
3. 疏導憤怒情緒
憤怒的感覺,特別當覺得自己應該做卻沒有做所帶來的結果。比如有些人對親人或疏忽者有很大的憤怒,要讓他們負責,甚至攻擊別人;有些人把痛苦放在醫護人員身上;還有些人把憤怒放在上帝身上,覺得“上帝既然是全能慈愛的,為什麼不拯救孩子?為什麼禱告沒有垂聽?為什麼祢讓他這麼痛苦?”等,對信仰產生各樣的懷疑和不滿。
若哀傷者對自已或別人有暴力傾向時,家人和朋友應當立刻阻止,否則需要給予時間和空間疏導負面的情緒。其實,在聖經記載的人物中,雖然有很多對上帝發出許多控訴甚至攻擊,但是上帝並沒有因為人在憂傷或憤怒里發怨言就將人殺死。在詩篇裡,詩人有很多憂傷痛苦的情緒,上帝都允許和容讓他們將痛苦傾訴出來,並沒有禁止他們宣泄內心真實的情感。情緒上的疏導需要一定的時間,等到平息下來,他也會省察自己在信仰裡的盲點,尋找信仰上的出路。
4. 相信恩典大過軟弱
對於基督徒而言,他們會很關心“孩子自殺之後是否能夠得救?”。有些人相信一次得救之後,無論犯什麼罪,神還是會赦免,自殺的人還是會得救;而有些人認為要得救的話必須求赦免,如果他用了不好的方法死亡的話,他沒有求赦免,也就沒有得到饒恕。我個人的觀點是,救恩在乎神對我們的愛,對我們的接納,人被赦免之後還是會犯罪,自殺的人並不會失去救恩。 因為救恩不在於個人行為,而在於神赦免的恩典。可是,有人會覺得既然自殺都可以上天堂,那就採取自殺的方法解決痛苦好了。但聖經談及我們要順服神,靠著神的恩典去活,我們沒有主權結束自己的生命。無論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都無法將人從死亡中輓回。我們應當相信上帝在其中會有自己的旨意來救贖我們。
5. 平靜之後加強陪伴
憤怒一段時間之後,他可能會慢慢平息下來,又會出現類似“孩子都死了,我們活著也沒什麼希望” 的想法,這時朋友、親戚的陪伴、照顧很重要,主要開導他們看到孩子生前的願望、其他兒女需要照顧以及對父母的責任,提醒他平衡思考個人的責任和生存的目的。否則,他們有可能偏激到一個地步想跟孩子一起死去,誘發了他本身的抑鬱症。在陪伴的過程,需要特別注意安全這一點。
其實,哀傷不算是抑鬱症,特別是在前半年,失喪的人症狀看起來很像抑鬱症,比如不吃不喝、不睡不眠、大哭大嚎等,這是正常反應。臨床上顯示失去孩子的家庭,整個調適的過程,不一定半年的時間可以做到,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如果長期在哀傷的情緒裡,他本身沒有正面的思考,也沒有人生方向,整個人生都是依賴自己的孩子的話,那麼他可能也會失去平衡點,導致自己陷入嚴重的抑鬱症里。
處理哀傷注意事項
在處理哀傷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幾方面:
第一,當人太過於沉浸在哀傷的情緒里,可能會不吃不喝,沒有正常飲食影響到身體健康,身體會有更大的負荷,可能出現暈倒、消瘦等狀況。太過痛苦的時候,甚至可能會通過吃安眠藥、喝酒等不好的方式來處理哀傷的情緒。當他用不好的方式來處理情緒時,會引起非常多其它的心理病癥或身體問題。此時,家人要非常小心對待,因為他很容易在這些不當的處理方式中導致死亡。
第二,在屬靈方面上,很多人在一段時間之後會思考自己的信仰。剛開始雖然會有很討厭主耶穌的階段,抱怨祂 “為什麼沒有救自己的孩子?” “還是我自己做錯了什麼,以至於懲罰落到了孩子身上?” 等,跟上帝討價還價“讓我死吧,讓孩子活。” 等。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他慢慢開始在信仰上會找到出路。有人會因為失去而從此拒絕信仰,覺得信仰對自己沒有用;但是有人安靜之後,需要信仰的安慰,他反而對信仰會有更深入的投入,覺得這件事情一定有祂的理由。當他失去之後,就會開始對別人有同理心,進入到另外一個屬靈階段,像劉珊姐妹的見證所提到的,她把兒子的離開原因視為不單是感情問題,可能也包括了過去的婚姻對兒子造成了傷害,當困難來臨,痛苦難當的時候,他就選擇死亡。因為她在屬靈上也得到了其他牧者的鼓勵,瞭解兒子雖然死了,但還是會得救。所以,她雖然很痛苦,但是屬靈價值觀反而讓她有全新的希望、感覺、看見以及人生價值觀。
在這個過程裡,我們必須要清楚:有時候人的言話無法安慰在痛苦中的人。前幾年,東南亞發生了海嘯事件,有一位男士在那次的旅行當中,所有的親人朋友都死了。然後,他進入到一個輔導室,當時的輔導員是很年輕的女生,他就大罵她:“你懂什麼?你有家人死了嗎?”他會覺得眼前的輔導員沒辦法理解他的需要,沒辦法安撫他,沒有資格做他的輔導。所以,他就把自己的痛苦轉移到輔導員身上。
✳ 聖靈醫治效果最好
在我輔導很多的憂傷人當中,有一個很大的看見:如果聖靈在人的身上做醫治、安慰的工作,效果會非常好!好比劉珊姐妹提到的場景 “看到兒子死去冰冷的畫面”,禱告的時候,上帝的靈就運行在她裡面,她就看到了 “陽光帥氣的兒子”,感受到了平安和喜樂。除此之外,她有一個信念:兒子死了之後,回到天父那裡,天父會恢復他生命的氣質。雖然生命是短暫的,但永恆的家是有希望的。我們的痛苦也會因為離開世界而結束。因此,全新的屬靈觀帶給她很多盼望。剩下的日子,她反而找到新的方向,在兒子身上做不到的事情,選擇把愛和關懷給予其他人。找到新的方向的屬靈改變,很多時候就是因為苦難帶來的痛苦、失去之後帶來的新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會給人帶來新生和希望。
讓懷念賦予意義
孩子死了的時候,家人其實要做很多的決定。有時候,他們會想搬離傷心地,很想逃避,不想面對。有的人不能再進入孩子的房間,有的人則是每天都在孩子房間哭、懷念和思念。
我的丈夫從事殯儀服務的工作,他經常在山上看到很多家屬會在死去的親人那裡思念,有的人好幾年還是會在那裡懷念,似乎還活在過去,沒辦法活在現在。這個過程,每個人經歷的心路歷程都不一樣。有的人是逃避,有的人則是沉浸在痛苦裏,不斷在回憶生前的親人。作為陪伴者,當然目標是希望他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能夠面對失去的事實,收拾心情,重新出發。
無法忘記是正常的,但仍然需要有一個過程回到自己生活軌道裡,對失去的人用一種新的方式來懷念。這種新的方式,包括設立基金去幫助抑鬱患者、以孩子的名義做善事等,把懷念失去的親人變成有意義的一件事,即對人生和社會有意義的目標,而非停留於個人的痛苦裏。在劉珊姐妹的生命里,她安慰其他人的父母和孩子,把愛放在對別人的鼓勵上,陪同他們一起走出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婚姻備受考驗期
對於雙親家庭來說,失去孩子之後,很多時候,婚姻也會因此結束。不少人在婚姻裡會怪責配偶沒有盡力扶持,在孩子生病過程里各有各忙,各有疏忽,為此互相指責。有的人看到對方就會想起死去的孩子,因為孩子的長相可能跟父母相像,無法接受痛苦,很多婚姻會解體。
在幫助這些家庭時,用上帝的慈愛彼此扶持非常重要。除非婚姻裡本身有暴力或其他太嚴重無法挽回的問題,否則兩人應互相勉勵,一起走出陰霾。
很多年前,在香港寶馬山上發生一件事情:有一個家庭的孩子被刺殺,身上被刺了滿刀痕,最終死亡。這對基督徒父母決定原諒刺殺他們孩子的人。父親說:我們要去懷念上帝給孩子十七年的日子。所以,他們每天思想上帝的恩典來代替失去孩子的痛苦,而且他們相信自己的孩子已經得救,在天堂裡會再相見。
家庭同心合一做一些好的懷念事情,而不是彼此指責,也要經過一個原諒自己、原諒對方、懷念孩子正面的事情的階段。如果家人之間的關係和睦,就比較容易度過憂傷期。但是如果家人之間的關係本身存在很多問題,孩子的死亡就會把原來的問題一幕幕地呈現出來。這種家庭處理哀傷會比較困難,因為正面的因素比較少,負面的因素比較多。幫助這樣的家庭重建恢復,則需要付出更多的愛,教會、朋友對他們的接納、愛和關懷非常重要。
陪伴需付代價
支持家人走出陰霾是非常不容易的,很多時候,失去家人的人變得非常負面。當你跟他交談時,他可能跟你辯論,變得很氣憤,甚至攻擊你。為此,在處理的時候要非常小心。
在以往的案例裡,我比較擔心的一點是:由於有一個孩子病了,身邊人把所有的集中力放在孩子身上。當孩子死去的時候,其他人反而覺得輕松,父母會認為這些人很沒有良心:為什麼人死了之後,他們還能那麼高興?其實,對他們來說,不是高興,而是解脫。家人如果把過多的注意放在有問題的孩子身上,其他人都沒有得到關懷,因為孩子病了而讓其他人的生活都不能正常化,把所有的注意力和金錢都投放在孩子的身上。
家庭有一個開放的氛圍討論、分享,恢復能力比較好。但如果家庭的氛圍是互相埋怨,禁止別人分享,需要長時間為失去的人和事憂傷,不讓別人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恢復能力比較低。這樣的憂傷如同一個監牢般,把所有人都鎖在心房裡,所有人都要陷在痛苦裏。如何引導家庭把痛苦轉化成愛的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
初期時,在輔導幫助對方時,不要試圖把他的痛苦感覺取消,訓斥、責罵的方式都是沒有用的,而是容許對方有一段負面的時間,然後慢慢引導他看到“你已經盡力了!”“親人也不想看到你這麼憂傷。”“此時的你還可以為剩下的親人做什麼?”等,讓他一步步從哀傷中走出來。過度的憂傷會損害到記憶力,導致失眠,重復性的抑鬱症可能發生在這個家庭裡。因此,在幫助對方時,要注意他是不是有生命危險。
重視其他家庭成員
在初期的時候可能因為哀傷而無法處理煮飯等生活事宜,團體的支持作用會非常重要,教會弟兄姐妹、親戚、朋友能夠幫忙料理照顧,給予安慰扶持。很多年前,在團契裡,有兩位年輕的弟兄,在十七八歲時因車禍而過世。那時,我和丈夫特意請假去看他們的父母,一個是單親的家長,我們去幫助、陪伴他走過那段困難期。
另外一個是雙親家庭,父親生病,父母親把一切的期待都放在死去的孩子身上。這兩個家庭,死去的年輕孩子在家裡都是長子。在這種非常悲痛的狀況之下,跟他們談及生命、人生以及孩子將來的去向, 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教會介入其中,教會可以藉此把正面的思想和人生觀傳遞給他們。
對於還沒有信主的失喪家庭,他們會比以往更關注人死後會去哪裡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福音關懷,幫助他們重新看到人生的重點,希望他們將來在神那裡見到他們的孩子。當時,我們向雙親家庭的父親傳福音,在陪伴過程里,發現他們的孩子死了之後,二兒子好像就變成了大哥哥的角色一樣,整個人生因此改變。但小弟弟自此就變得不講話,於是,我去輔導他,在家中跟他交談,引導他慢慢開口說話,跟外界交流。
另外一個家庭,幫助那位偏愛大兒子的媽媽看到小兒子的需要,因為過去她不重視小兒子,失去大兒子後學習更多去愛小兒子。在一個家庭里,失去孩子之後,我們不單要關注哭天搶地的父母, 也要重視其他家庭成員,因為每個人都很重要,包括爺爺奶奶、兄弟姐妹。每一個人如何看待這件事,能為死去的人做什麼事情。有可能因為一個人的離開,所有的關係會因此而改變。作為輔導和朋友,可以引導他們去思考:透過這件事,如何維持和救活整個家庭?如何在痛苦困難中走在一起?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並不是一個人死了, 什麼都沒有意義了。一個人如果自殺死了,他至少會影響到七個人的命。當他死了之後,他怎麼影響到周圍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以及關系的維持。
危機有時候是契機,作為輔導和傳道人,最好幫助他們家人之間互相連接起來,互相原諒,互相愛護,把過去有痛苦和困難的關系,在失去後關係互相拉近。也許,這是人生中一個很好的機會,重建家人之間的關係,幫助他們的生命一起重新交給主耶穌。
原文刊於聽見網站: http://hearand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