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現簡訊2014年9月號
葉顏瑋茵博士
關懷精神病患者往往是很大的挑戰。挑戰的性質也視乎患者是否願意求助而定。有些人直接尋求幫助,但有些人則羞於啟齒,事事處於被動。因此我們首先要了解受助者的感受,透過恆常和主動的溝通去明白他們的期望。過於被動的人大多拒受幫助,他們的人身安全就最需要關注。因此確保患者不傷害自己和別人是關懷精神病患者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
其次,受助者可能會把個人的負面情緒投射到別人身上,甚至會怪責身邊關懷他們的人,因此關懷者不能過於在意他們的說話和埋怨。簡單來說,病者需要關懷但又不想受助,面對關懷者,他們抱的是又愛又恨的心態,經常處於「我需要你,我不需要你」的矛盾中,心底裡又很想證明自己有能力處理自己的狀況。與他們同行時,關懷者要比他們多想一步,要與他們預先定立界線,防止雙方抱不切實際的期望,要了解個人的能力和限制,並温柔地向病者交代自己甚麼能做、甚麼不能做,及背後的原因。與此同時,關懷者不能因付出關心而期望受得到回報。關懷者分享一點點自己的煩惱和經歷來平衡受助者的矛盾心態是可以的,但不能期望受助者反過來幫助自己處理個人的難題。
關懷的過程中,監督和支持系統十分重要。教會應提供指導,讓關懷者不會陷入自己無法處理的困境中。關懷者有時會擁有與受助者近似的經歷,但基於個人的獨特性,每個人對每件事會有不同的詮釋和感受,要留心不可把自己的個人經歷投射在別人身上;而當受助者的痛苦感受和分享勾起關懷者的傷痛經歷時,關懷者自己必須尋求輔導,來處理自己的情緒。以團隊形式來支援和關懷精神病患者是最好的方法。教會應與專業輔導者緊密合作,將較嚴重的個案予以轉介,並跟進患者接受治療的進度。一般平信徒輔導者所扮演的角色是情感和靈命的輔助,並不能像專業人士對患者提供治療。
保密也是關懷事工中極為重要的。然而關懷者雖然不能向外界透露受助者的詳情,但他們仍須透過個案彙報 (毋須披露受助者的姓名和細節) 向團隊的領導或個人的輔導員尋求意見和祈禱的支援。不過必須找對的人來彙報,而不是隨意找人傾訴。若然隨便與人分享關懷當事人時所遇到的困難,一旦傳到受助者的耳中,那麼過去所有的關懷和辛苦建立的關係,都會付諸流水。
作為關懷者,清楚了解自己的情感限制十分重要,不能勉強自己付出超越自己能力的愛心,也不可以隨便捨棄正在關心的人。休息是可以的,但須讓受助者知道往後你仍會與他們同行。萬一你必須與受助者終止關係,就需要把當事人轉介和跟進有關情況。若與受助者關係存在矛盾,就當求助於自己的輔導員,同時要謹記有關輔導和保密的法律條款。
關懷精神病患的最終目標是讓患病者倚賴上帝和能獨立自理,而並非倚賴關懷者。這個目標固然清晰,但在輔導過程中真正實踐起來也不容易。受助者對輔導員的倚賴往往會搖擺不定,因此要維持健康的界線相當困難。正因如此,關懷事工的同工必須接受訓練,明白如何適當處理有關精神病個案。活現願意提供相關的訓練和支援,我們知道精神健康對個人靈命、人際關係以至日常生活都影響很大,所以活現參與裝備教牧和平信徒領袖去處理關懷事工。在本年十月五日,我們將舉行十一周年晚會,屆時將按聖經的原則與您討論如何幫助在憂鬱中掙扎的人士。歡迎您和您的事工團隊前來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