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雜誌2012年5月第4期)

葉顏瑋茵

亞裔家庭在美國可算是「小數族裔的典範」,不但擁有高等教育水平、充裕的家庭收入和良好宗教信仰,他們更重視家庭價值觀、堅守職業道德和正直的行為,並保持偏低的犯罪及傳染病等不良紀錄,大多數還享有高於平均壽命的歲數。可是在這些正面形象的背後,卻隱藏著不少的家庭問題與危機 (Yee, Su, Kim and Yancura; 2009)。活現如何回應這些需要呢?本文與你分析亞裔家庭所擁有的優勢和面臨的危機,並介紹活現過去或未來如何在亞裔社群中,為建立健康家庭所提供和舉辦的各類活動和課程。

傳統的家庭觀念
首先,亞裔普遍擁有完整穩定的婚姻和家庭,為孩子和青少年提供了安全的成長環境,這是保護我們下一代的重要因素。跟據美國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報告,經婚姻結合而成的亞裔家庭佔百分之八十點三,其中百分之六十家中育有十八歲以下未成年的孩子。不過亞裔文化著重傳統家庭觀念,很多人會抱著家醜不出外傳的心態,當家庭出現問題時往往三緘其口,不予處理,以致問題隨時間和家庭成長日益嚴重,由孩子童年及青少年期間的社交問題,到成年子女與家人的相處,甚至年事已高的父母得不到妥善照顧等問題都繼而出現 (Yee, Su, Kim and Yancura, 2009)。
近年來,華裔家庭向我們求助的個案不斷增加,主要是有關親子問題,尤其是父母與青少年和成年子女之間的關係。活現是一個非牟利機構,致力裝備亞裔家庭健康成長。除了親子課程,也有一整天的家庭研討會,和為期八至十個星期的婦女個人成長小組。今年五月活現將舉行一個跨越兩代的研討會,而九月亦會為願意成為關懷或輔導者的義工提供一個自我成長訓練。

個人社會經濟地位
其次,另一個亞裔家庭的優勢是較高的個人社會經濟地位。在2010年普查報告中,年滿廿五歲的亞裔人士有百分之四十二擁有大學學位,平均年收入高達$64,308,而其他美國人口的比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四點四,年收入僅及$49,445。然而在職場上,亞裔無可避免受制於俗稱為「玻璃天花板」的無形種族障礙 (Woo, 2000)。跟據美國民權委員會研究報告,亞裔男性能晉升到行政管理階層的機會,相比於同等學歷和工作經驗的美國白種人,少了七至十一個百分點。同時美國人口普查局資料顯示,完成四年大學畢業的白種人,一年平均薪資是$36,130,但亞裔大學畢業生卻只有 $34,470 (Jung, 1993)。
亞裔在力爭上游,爭取工作領導地位,以致為求表現而引至同事間的競爭過程中,他們肩負著沉重的壓力,因而造成情緒的波動和心靈的創傷。很多研究指出亞裔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包括情緒低落,精神困擾,及自殺的比例,遠遠超過其他族裔 (National Asian Women’s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美國新聞網絡CNN在2007年5月16 日的頭版標題正是「亞裔婦女為求功績導致自殺收場」(Cohen, 2007)。
為了預防類似悲劇重演,去年活現舉辦一個名為「認知行為療法自助訓練」課程,為一些患上輕度情緒抑鬱和焦慮人士提供自助訓練。此外,我們也舉辦了一個專為男士而設的講座,題目是「做個好男人」,為學員提供一個紓解男人之苦的平台。參加者對以上兩個活動均有積極而正面的回應,給我們很大的激勵。

語言障礙
第三,據統計數字,那些在1990至2000年間移居美國的亞裔新移民 (Harris & Jones, 2005),大多英語能力有限,因此須同時面對語言障礙及適應新環境的挑戰。在2010年度普查報告中(Reeves & Bennett, 2004),百分之六十九的亞裔並非美國出生,百分之四十四在家中以母語為主,百分之四十不能操流利英語﹝語言能力會因不同亞太種族有所差距﹞。英語不通的群體較難取用社會資源。在華人聚居的聖加谷,大部分區民以操普通話或廣東話為主,有見及此,為了更有效服務華裔社區,活現所舉辦的培訓課程多以國粵語進行。

文化的融合
最後,亞裔家庭都有著相同的文化特色,他們比較團體化,關係密切,以家族為中心,著重家庭責任和義務 (Yee, DeBaryshe, Yuen,
Kim, and McCubbin, 2006),但對於已適應美國生活文化的家庭成員來說,這些特性卻是造成衝突的源頭,這是由於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員
對事情一般都有著不同的情緒反應和行為表現(Yee, Su, Kim, Yancura, 2009)。傳統的亞裔家庭通常在家中以母語溝通和持守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他們以家為中心,尊卑長幼有序(Wong,2002),事事以家庭為主,個人利益為次,對長輩十分尊敬。美國化的家庭則截然不同,家中以英語溝通,祟尚個人和平等主義,他們的社交生活已融入主流社會,不局限於本身族裔。另外介乎兩者之間的家庭,他們家中以雙語溝通,生活模式和價值觀會因應環境需要而調整,家庭關係較傳統亞裔家庭開放,傾向講求平等主義。
父母是移民,孩子在美國出生、卻在傳統文化的家庭環境中長大,這些擁有雙重文化的家庭正是活現的服務對象。因此我們的雜誌以中英雙語出版,目的是同時服事兩代,並鞏固這些家庭的兩代關係。今年我們更推出青少年新心雜誌(RE:NEW),希望藉此培育美國亞裔青少年,助他們塑造一個身心健全的自我形象。
活現的宗旨是要幫助亞裔家庭走過人生的每一個段落,包括灌輸婚前約會交友的正確觀念,婚姻關係的建立,現今社會文化下的親子技巧,家庭危機處理,為關懷、照顧老弱病患的家庭成員提供培訓等。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故事,歡迎你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給我們意見及回應。與我們聯絡,請電郵至info@presenceministry.org。更希望我們的服事能有你的共鳴和財政上的支持,讓我們有足夠的資源,繼續出版高質素的刊物、並提供有效的講座及培訓課程,為你和你的家庭服務。


References

Carolyn Jung, “Asian-Americans Say They Run into Glass Ceiling,” San Jose Mercury News, September 10, 1993, p. 1B.
http://articles.cnn.com/2007-05-16/health/asian.suicides_1_asian-american-families-asian-women-asianamerican-parents?_s=PM:HEALTH

葉顏瑋茵女士是一位資深的加州婚姻家庭治療師和臨床心理學博士生。她擁有神學學士學位及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在2003年她創辦了活現事工並致力於幫助家
庭建立良好的關係。除了領導活現事工,葉女士是一位專業顧問和深受歡迎的講員。games mobiэффективная бесплатная раскрутка сайтакак взломать электронную почту зная логинвзломать wifi парол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