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雜誌2012年5月第4期)
Stephane Tran
自家教育?我要成為一位媽媽老師?不可能吧!我沒有教學經驗,英文並不好,對美國的教育制度又不了解,一旦搞不好,毀了孩子的前途怎辦?
以上是我在1998年第一次從愛家福音電臺聽到有關自家教育的即時反應,我跟大多數的華人父母一樣,對這另類的學習模式持著懷疑的態度,覺得不大可能實現。那時我七歲的大兒子就讀於基督教小學二年級,而小兒子只有一歲半,神卻奇妙地呼召我起來以自家教育來培育我的兒子,成為一個全職的媽媽老師。由於我的小信和頑梗,我效法先知約拿逃避神的呼召,經過三年的掙扎、不斷的禱告靈修和讀經的印證下,在快要被約拿的大魚吞吃前,我終於順服神的旨意,在2002年憑著信,抓緊主的應許,踏上了自家教育的信心之旅。
剛開始時,老大和我都有點不知所措,他曾接受四年傳統學校的教育,忽然要留在家中,面對既是媽媽又是老師的我,彼此都需要時間作心態上的調整和適應,加上他不明白我的要求和教學風格,而我又不了解他的學習方式,因此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衝突,當時我也懷疑是否做錯決定。頭三個月我是摻著淚水和禱告,跌跌撞撞、戰戰兢兢的走過去,感謝主賜我一個非常支持自家教學的丈夫,他為我預備教材又協助督導,我常笑說:爸爸是校長,媽媽只不過是執行任務的老師。當我忠心擺上自己,神便負責後果,祂讓我學會放鬆、放心、放手,在家教的路上與神同工去塑造我的兒子。
自家教育是廿四小時近距離的接觸,母親是孩子模仿學習的首要對象,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在品德和情緒上的成長。孩子的眼晴是雪亮的,他們知道父母是否言行一致,因此我必須常常自我警惕和鞭策。惹了孩子們的氣,我們會坦然承認過錯,向他們道歉,讓他們了解父母並非完美,主耶穌才是我們應該學效的對象。
在塑造孩子的屬靈品格上,其中重要一環是為孩子定立行為界線,讓他們清楚對錯。因此每天晚上我們都和孩子們一起讀聖經故事和祈禱,每星期又帶他們去圖書館,鼓勵他們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振奮人心的宣教士自傳,並一些有關品格的課外讀物,不知不覺間,孩子能分辨好壞。我們從小不允許孩子看R級的電影,和色情書刊,以免他們被一些不良的資訊和畫像所毒害。還記得老大十五歲時,他的朋友邀約他去看電影,當我們送他到戲院門口,車子正要離開時,他卻追上來說:「不看了,是R級的。」那一刻我心裏充滿感恩,孩子能分辨好壞,不屈服於同儕壓力。所以聖經提醒作父母的:「我﹝神)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命記6:6-7。神的話帶著應許和能力,能幫助孩子抵抗不良的引誘和同儕的壓力,因此我們要讓孩子們在神的話語上扎根,到老也不偏離。
在實踐家教的過程中,不單在靈性品格上為孩子們立穩根基,還在生活上教導他們獨立自學。家教是一對一的教學,孩子們能在短短三四個小時內,完成一天的課程,因此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例如我家老大喜歡研究電腦,他會自己尋找資料,解決程式上的難題,成為我家的專用電腦技師。他對烹飪還頗具心得,閒來他跑進廚房一展身手,常常帶給我們無限驚喜。兩年前當他前往紐約讀大學時,日常三餐也難不到他了。而我家老二則最近突然愛上西班牙語,主動要求修讀西語。最使我欣慰的是,孩子們能獨立發掘自己潛能,自我鑽研,常常一書在手,津津有味的細讀,還不時與我分享讀書心得,這明顯都是自家教育的成果。
很多人會質疑自家教育孩子的社交能力,這也是我常被問及的話題。實際上我的兒子常有機會與教會內不同年齡的孩子們一同學習,我們也參加了『家教互助團體』,每月至少有兩次與其他自家教育的家庭聚會或在公園裏一起聚餐,其餘課外活動也有助擴闊孩子們的社交圈子。我家老大在圖書館擔任義工,參與教會各項青少年短宣活動,和為家教而辦的教學旅遊等,使他有更多機會去接觸不同年齡、背景、職業的團體,特別在高中時他參加演講辯論社,因為常到不同地區比賽,使他的人際網絡遍佈全國,這成了他進入大學的有利條件。
正如詩篇127:1所說;「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神透過自家教育的旅程去操練我們的信心,使我們學習更深經歷祂的信實。今天我們的孩子成為何等樣的人,一切都是神的恩典。我常對兩個兒子說,感謝他們在過去十年願意接受自家教育,這經歷不單擴張了我的屬靈視野,豐富了我的生活,操練了我的耐心和信心,更重要的是讓我能夠和孩子們在身、心、靈一起成長,令我體會到神所選召的,祂必裝備。感謝主呼召我與衪同工,培養孩子們成為屬靈精兵。願一切榮耀、頌讚、權能都歸與主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