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家庭雜誌)

 

儘管亞裔中出現一些明顯的擇業傾向,人海中總有一些擁有不一樣夢想的人。以下故事的主人翁能有這樣的追求,個人的天賦、內心的熱情、實現夢想的毅力、環境的配合、父母家人的支持、周邊的人和事全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為著這幾位主人翁的夢得以展開而喝采,盼望隨着這些夢想的成長和實現,他們的人生也更豐富和滿足。

 

故事一翱翔天際間

馬銘恩

2005年媽媽旅遊三藩市,回來送我一架肥版模型飛機作手信,從此我便不知不覺地對飛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開始收集飛機模型和研究飛機的不同特性,每一次外遊都把握機會和飛機駕駛員聊天,增加不少有關飛機的知識和對航空事業的了解。在初中的校園生活中我沒有朋友,這新嗜好不僅帶給我無窮的樂趣和事業的方向,更讓我找到一羣志趣相投的朋友,並建立了真摯的友誼。

在2010年的8月,我首次學習駕駛的是一架 Cessna 172 的單引擎飛機。當我接受第二次的飛行訓練時,已經可以獨立控制飛機的降落。我最喜歡是操控飛機的升降,因為這是飛行過程中最能表現控制技巧的環節,尢其當遇上風速較大時,順利降落是一項極大的挑戰。我喜歡嘗試在不同的機場上駕駛不同的飛機來挑戰自己,其中也遇過一些比較驚險的情況。記得在 John Wayne 機場我曾有過一次降落失敗的經驗,當時我尾隨一架波音737噴射機著陸,由於噴射機造成的氣流太大,影響著陸時的減速,我不得不馬上折返空中。在 El Monte機場起飛也極具挑戰性,由於太接近民居,每一次都必須急速爬升才可確保安全起飛。

我自七年級起便進入特殊教育課程,並不像其他的亞裔朋友們,選修多個榮譽或高級課程,我與他們所得的學術成就自然不一樣,更無法體驗他們在學業上的掙扎。飛行令我找到人生目標,也令我感覺自豪。剛年滿16歲的我,期待着不久將來可以單獨飛行,想這定是個畢生難忘的經歷。

 

母親的回應

兒子成長的過程,有著非一般小孩的掙扎。他易哭易怒,對他來說,情緒控制及人際交往不時構成壓力和挑戰。終於在初中時,他被確認為特殊兒童,有專注力問題及社交情緒障礙。沒想到他亦同時擁有非一般小孩的夢想一立志要當個飛行員。

不曉得從甚麼時候起,兒子對飛機情有獨鍾。他在家中收藏的飛機模型無數,對飛機的各樣知識也瞭如指掌。後來他告訴我們很想駕駛飛機,於是從大約十四歲開始,他就接受飛行訓練。平日難以專注的他,坐在飛行員的位置上,卻顯得冷靜、專注和自信。而飛行導師給他的評論是:「他是飛行學校中年紀最輕的學員,但駕駛技術比不少成年人還要好。」兒子的性格也越來越變得開朗和自信。

有一次我當上他的乘客。當我們在家附近的上空飛過時,我深深體會地面的視野與空中的視野有多麼不同。而我從內心湧出的感動是:原來兒子的世界是屬於天上的,難怪我們這些習慣在地面生活的人,有時無法欣賞或完全理解他的想法。神創造我們,每個都是獨特的個體,我相信神讓兒子從年少就明白自己是個怎樣的人、能擁有自己的夢想、在生命中又找到熱愛的事,這真是無比的幸福,我為他十分感恩。

 

故事二我的高爾夫夢

馬卓杰

當我讀中三那年的某一天,父母前往北京開會。從北京回到成都後,母親有一日突然問我,如果有機會讓你去北京打高爾夫,你會去嗎?當時我想得很簡單,想去就去吧,因此我很爽快地答應了。

說真的,從小學到中學,我都不算是個「好學生」。能準時完成功課,考試合格就算了。我反而喜歡運動,這是個不變的事實。小學期間我已接觸過游泳、單車、羽毛球、乒乓球、三項鐵人、籃球和足球等。只要是圓形的球類運動,我都喜愛。

高爾夫往往讓人感覺是有錢人的運動,我們只是個普通家庭,與高爾夫好像是拉不上關係。但我們偶然認識了前中國國家隊主教練,他也是前美國PGA職業球員,這教練成了我的啟蒙老師。學了半年高爾夫,有明顯的進步,杆數也慢慢下降。當時就有了做職業球員或當教練的想法。

後來我的成績隨着球齡的增長,也漸漸穩定下來。但高球打得越久,越發現它不是一項簡單的運動,需要良好的體能和心理質素來配合。往後所要面對的困難也越來越多,我終於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瓶頸,由於成績停滯不前,心情就自然煩躁,對自己的夢想也感到疑惑和迷茫。幸得父母的支持和朋友的鼓勵,我終能克服難題,並研究出箇中的秘訣,久而久之,高爾夫更成了我的好朋友。

一天教練跟我說:「其實你可以去美國讀書打球,這樣對你的運動生涯會有較大的幫助。」不久我便跟隨教練來到美國河濱縣,一個對我來說比較陌生的地方。這個夏天我剛滿十八歲,開始入讀美國社區大學,當時我在語言、文化、和處事方式上,都需要重新適應,但我很快便融入這個新環境,學會了獨立處理各樣的問題,包括申請大學、填寫表格、簽證、面試等。人生總有面對困難的時候,但成為職業球員是我的夢想,我告訴自己還是隨心去追夢吧。對未知的將來,唯一可做的就是堅持。

 

父親的分享

還記得兒子杰杰上小學時,同學們給他的評語是:這人真逍遙自在。當大部份小學生都在忙著補習的時候,我們不是在沙灘遊玩,就是騎腳踏車或打球。我的要求只是及格,六十分就是及格,不一定要拿一百分(當然太太不太同意,但也拿我們沒辦法!)。我希望給杰杰一個快樂的童年,能夠看見他快樂成長是我最大的滿足。

我沒有想過杰杰要成為運動員,只要有好的體格就能健康成長,有了健康比一切更寶貴!這可能是因為我小時候有哮喘,我不希望杰杰步我後塵。對於杰杰的夢想-成為高爾夫職業球員,我是百分百支持的。當時來到北京,因為太太幫忙一位美國的高爾夫教練(前中國國家隊主教練)當翻譯,所以杰杰得到免費學習高爾夫球的機會。坦白說,當初我是不太願意讓杰杰打高爾夫球的,內心常有很大的掙扎。心想這是富人的運動,對於我們在中國帶職服事的人,怎可能有經濟條件去給孩子學高爾夫,實在不明白為甚麼天父給他這個似是不太合適的機會。但另方面,又不想打擊孩子對高爾夫的興趣,或埋沒他的潛能,惟有讓他儘管一試。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得自己有點過慮。

感謝天父給我一個特別的兒子。他是我的運動伙伴,也是我的人生教練。因為他,我跑了人生中第一個馬拉松。他也讓我學會怎樣做一個父親和老師,想到今日的杰杰,我心裏只有感恩。

故事三愛的夢想

Sundi Sunarjo • 採訪:馬王藹麗

Sundi大學時期經常在家招待朋友,為別人弄出不同美食,令她想到以飲食來服事別人未嘗不是一件樂事,便毅然選擇了餐飲業成為自己的主修科及職業。

畢業後曾任職過不同的餐廳,甚至醫院的膳食部門,總有一份感慨,就是用心以食物服事別人的理念,得不到周邊共事者的認同。於是Sundi在2009年辭去工作,發展自己的事業。與其說是事業,倒不如說是個愛的夢想。她創立了一家名為 “Love to go”的甜品店,以自創的特飲,鮮乳酪梳打 Fresh Fruit Yogurt Soda 和夾餅小吃 Waffza 為主打,為客人提供與別不同的美食以致文化,讓這小店成為一個給與溫暖和分享愛的地方,不獨只供友人相聚,更散發基督愛的精神。顧客們亦可按照自己的愛好,選擇個人喜愛的口味,Love to go 為顧客設計美食,滿足個別客人獨持的口味和需要。Sundi覺得透過這樣與客人的交流和關係,可使一門生意轉化成愛的服事。

可是創業艱難,開業頭兩年缺乏客源和宣傳,經營十分困難,加上事無大小必須親力親為,Sundi犧牲了很多私人時間,連教會事奉和社交生活都大受影響,令她深感迷失和束縛,生意額亦僅足以應付成本,自己的薪水根本無法賺到,不禁想要放棄。

最終Sundi發覺必須從生意走回原來的理念和夢想,因此毅然跳出做生意的框架,把一般人認為的營業黃金時間減少,讓自己重投正常的教會生活和事奉,找回自己,卻發現在上帝的保守下,生意和營運方式反有突破,不少理念相同的基督徒朋友義務襄助,互相鼓勵、建立隊工,自然地產生了一種教會生活以外的團契,使這小店真正成為一個愛的園地。

* * *

從與Sundi做訪問的過程中,我感受到她對食物和服事的一份執著和堅持。她內心充滿理想,但要得到別人的認同,願意與她同行並不容易。夢之所以能逐步實現,經歷了長久的等候,個人期望不斷的調整,及家人義無反顧的支持,現在她所得的成績,委實得來不易。

 

故事四 珍貴的十七年

孫幼菊

十七年前我初為人母,興高釆烈地迎接我大女兒的誕生。但喜樂和興奮很快被憂慮和無數次進出醫院所取代了。由於我的女兒 Priscilla 是個早產嬰兒,出生後出現各種不同的併發症,結果兩個月零七日我們才可以接她回家。同時我們亦加入了有特殊需要孩童的父母行列。

養育我大女兒的歷程充滿各樣的挑戰。她三個月大的時候,我便開始為她物色適合的早期治療方案。她在各方面的成長都比較緩慢,當時我已是一位有六年教學經驗的普通班教師,我喜愛我的職業,但因大女兒的緣故,我選擇成為一位特殊教育老師,我期望透過正規訓練能更有效地幫助她成長。回到學校受訓不久,我在一所幼稚園找到一份特殊教育老師的工作,我喜愛這份工作,雖然我要面對很多學生們的「行為上的問題」,如教導學生如厠,而孩子們又多缺乏語言和社交能力,但這工作卻為我帶來無比的滿足感。

在這十七年中,就像耶穌基督在聖經裏面所形容的,我的世界豐豐富富地充滿了小孩子的純真。我實實在在相信他們必能見主的面。今年四月份,上帝應允我的禱告,我成為國際大使命教會的特殊教育事工「特別的祝福」的一份子。我的夢想可說是成真了,我可以在教導小孩子們有關耶穌的故事的同時,讓他們的父母可以參與崇拜,這真是上帝的祝福。感激各位義工的幫忙,每個主日我們可以服事六至九個家庭。這方面的需要很大,由於有些特殊需要的孩子們仍無法融入這個事工,以致很多父母們還沒有機會上教會。

如果你從沒接觸過殘障人士,我建議你嘗試接近和服事他們,你將會得到莫大的祝福,就好像我過去珍貴的十七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