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家庭雜誌)

採訪:Joanna Wu

 

對年青人來說,選科和擇業是人生的重大決定。亞裔大多鍾情某些職業,例如從事法律、工程和醫學有關的行業。社會上也傾向以這類職位的人仕為成功的典範和身份的象徵。

為了幫助青少年如何選科和擇業,活現請了資深就業顧問 Gil Tam 來開展這事工。譚顧問在職業輔導上有多年經驗,現已退休,但熱衷於輔導青少年有關就業的問題。他了解大多數新移民父母的傳統觀念和新一代的西方價值觀的衝突。譚顧問的一對兒女雖然在事業上各有不同志向,在父親的支持下,都能隨著個人的目標自由發展,他們非常感激父親對他們的接納與支持。

在以下的專訪中,有譚顧問的回應和他兩位子女(Bryant and Stacie) 的分享。

 

活現 : 譚顧問,你好,請介紹一下你的工作背境。你何時退休、現在正從事甚麼工作呢?

譚顧問 : 我畢業於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分校,取得機械工程學位。最初在南加州愛迪生電力公司的發電站當助理工程師。經過多年努力,最終晉升至行政管理階層,直到2007年退休,工作共三十三年之久。

退休後,我開始以基督徒的價值觀,輔導高中生及大專學生面對人生及就業的各種挑戰。我同時擔任San Pedro高中藍球隊的義務教練,也是亞美專業協會的委員和導師。亞美專業協會是一個非營利機構,致力於提供為期一年的就業輔導訓練,務使亞裔美藉青少年能發揮其領導潛能,在職場上盡顯所能。退休後我仍然繼續效力Pasadena電力組當首席顧問。

 

活現 : 你如何成為一位就業訓練導師呢?

譚 : 二十五年前我在教會開始參與青少年事工,便愛上了這服事。二十五年來,青少年事工一直是上帝對我的呼召。我發現大多數的青少年都渴望被關心,期望有人聆聽他們的心聲,對他們接納而不作出批評。除父母以外,他們在成長中也渴望能找到一些成熟的榜樣來跟從,或是彌補單親家庭的缺憾。我自幼父母離異,因此很體會這個需要。父親在我十四歲時離家,助我成長的導師是我的中學老師、籃球教練、大學教授、工作上司等等。在我摸索事業方向的時候,他們給我非常關鍵的指引,我能事業有成全賴這些良師益友。如今我把這份恩賜回饋到年輕的一代,能成為他們人生和事業的導師,我感到十分滿足和喜樂。

 

活現 : 可否為大家分享一些你曾輔導過的個案?

譚 : 我曾經幫助過一些亞裔美籍專業人士,主要提供職業晉升輔導和加強所謂「軟性」技能,如人際關係、溝通及演講技巧、就業目標計劃、建立人際網絡等。大多數亞裔專業人士在專業技術上表現卓越,對工作應付自如。不過他們往往忽略了「軟性」技能的重要性,要躍升至管理階層便遇到一定的阻力。換言之,在職場往上攀爬的過程中,專業技能遠不及「軟件」技能的人際關係和網絡來得重要。我的角色是要幫助他們建立晉升管理層的技能,並為一些想轉換工作的人提供輔導。

一般考慮轉換工作會有不同原因,其中我遇過最棘手的個案是一位年青的會計師,他當數據分析員超過十年,但他十分討厭這份工作,他渴望成為一位脊椎治療師。經過深入了解後,得知他父親也是一名會計師,雖然他曾告訴父親自己的理想,但礙於父親的反對而被迫修讀會計。我鼓勵他仍可追尋自己的夢想,只要有決心,願意犧牲和付出就行了。他認為自己不怕困難和犧牲,但父親的反對仍是心中最大的顧慮和障礙。

在我過往十多年的經驗中,常遇到年青人在父母的壓力下被迫進入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有些不敢告訴父母自己的意願,有些不想令父母失望,更有些是因父母操經濟大權,子女只好就範。

 

活現 : 你如何給年青人提供培訓和輔導?

譚 : 我主要用以下的步驟來輔導高中及大專學生的:

  1. 透過面談或個人問卷資料對學員進行初步了解;
  2. 引導學員認識自我;
  3. 啟發他們尋找生命的所好和個人理想;
  4. 對於缺乏自信的學員,我會教導他們如何建立自信。對於慣於受父母保護而缺乏自信的學員,這點尤為重要;
  5. 引導他們確立短期和長遠的目標,並設定達標的計劃;
  6. 幫助他們培養自發性,讓他們明白到並非單靠埋頭苦幹便可取得晉升機會。

以上的步驟會因應個別情況而作出修訂,我亦會盡量邀請學員的父母一起參與,這也是學員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活現 : 在就業輔導上,除了憑著你資深的專業背景外,作父親的經驗是否也能派上用場?

譚 : 身為父親的我,在教育一對兒女的過程中,令我領悟到不能只要求兒女爭取優良學術成績,應該細心聆聽了解他們的心聲和志願,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學習,引導他們尋找個人理想,認定目標,設定短期及長遠計劃,亦為他們的事業前途物識其他前輩指導。我就是用這方法去幫助年青的一代。

 

活現 : 你的子女是如何選擇他們人生的目標呢?

譚 : 當初我和太太和一般亞裔父母一樣,只敦促孩子努力讀書,拿好成績進入名校,並沒有花時間引導他們發掘自己的潛能,和認清適合自己的事業方向。後來是兒子 Bryant使我們醒悟過來,他在爾灣加州大學二年級時接到學校的成績警告,詢問下才發現他對所選修的電腦工程根本沒有興趣,只是順著父母的期望而選讀而已。回想起來才知道言談間令他誤解了我們的意願和期望,我馬上讓他明白他有絕對選科和計劃自己前途的自由,結果他轉修了他喜愛的工商管理,並成功地在四年內順利畢業、取得學位。他現時是南加州愛迪生電力公司的企劃經理,他很享受他的工作。

我的女兒Stacie在追尋事業和理想上也有很大的掙扎,當她還在南加大三年級時,毅然決定停學到一間西餐廳工作,藉以實習其開辦餐飲業的夢想,我和太太感到十分震驚和失望。她不接受我們的勸告等待大學畢業後才創業,期望先追求夢想,日後才重返校園。為免關係惡化,我和太太只好支持。經過數年的嘗試後,Stacie最終決定轉向運動用品銷售業發展。在我的一對兒女身上,我學會了如何引導年青人選擇自己的理想和事業。

 

活現 : 你認為父母在子女擇業上該有甚麼的角色,他們又當注意甚麼呢?

譚 : 大部分亞裔父母都喜歡引導子女找尋事業方向,但部分卻過於牽制子女的就業選擇,而忽略了幫助他們找尋自己的理想。我認為獨裁式的引導是不對的,除非父母的意願剛好也是子女的理想,否則世上不幸地又多了一名討厭自己職業的專業人士。故此,父母們應該引導兒女先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然後再選擇與興趣相符的職業。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有些人很快能夠認清自己的興趣,有些卻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發掘自己的專長,所以為人父母的應該持開放的態度,多聆聽、接納和了解,與子女們維繫緊密的溝通,如有需要,應求助於專業的輔導。

 

譚顧問的一對兒女Bryant和Stacie,很感謝父親對他們前途選擇的支持。Bryant現正在南加州愛迪生電力公司處理資金龐大的建設工程,雖曾經歷大學中途轉系的挫折,但因此也讓他發現自己對營商的興趣,更喜歡嘗試各類不同的企業機會,包括參與近期為年輕一代而設計的服裝品牌 Alfred Banks 的一個企劃等。Bryant對受制於父母期望下而選科擇業的年青人作出的忠告是:「生命十分短暫,不值得為別人的期望而活。」從大學至今,Bryant 都活躍於大學男生會。他曾幫助不少學生預備求職履歷,建立人際網絡,也成功地介紹一些畢業生進入南加州愛迪生工作,證明在職場上,人際關係遠比優異成績來得重要。

姊姊Stacie由於中途輟學從事餐飲工作七年,因而落後於弟弟到今年才大學畢業。她當初的決定不但使父母驚訝,此舉在親友間也從未發生過,她自稱是家中的「黑羊」(壞孩子)。她期望在運動商界發展,可惜在年初不幸被裁員,她目前在 Hermosa 海灘酒吧任調酒的工作。

Stacie和Bryant很感激父親,認為他較美國化,擁有西方思想,能持開放和接納的態度來支持兒女的興趣和志願。

「現在年青的新一代,與上一代的新移民父母截然不同,他們並非刻意反叛或與父母對抗,只是渴望爭取自由和自主權。」Stacie解釋說:「我們只是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希望父母願意聆聽我們選擇背後的原因。他們不一定要認同,但希望他們仍給予支持。」

Stacie選擇了一條不合傳統的路,當中經歷不少困難,但她感激父母的支持,使她在這路上無憾無悔。她的總結是:「無論最終你怎樣選擇,只要是自己所喜愛的路,你一定會邁向成功,因為一路上你會全力以赴,務求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