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藹麗

在每一個不同時代成長的人,都有著不同的追求和人生目標。經歷過去二三十年科技的發展,今天青少年的生活模式、思維習慣、理想和目標,跟我們年輕時大不相同。對居於北美的第一代移民,與土生土長的兒女們,由於文化的差異,就更容易造成代溝,影響親子關係。

葉顏瑋茵博士在與灣區匯點教會合作錄製的視頻《與青少年子女溝通的三個「不要」》給我們一些實用的溝通秘訣,助我們在兩代的差異中能找到與青少年子女相處的智慧﹕

1.「不要淡化青少年子女的需要和感受」

生命是一個進程,珍貴的並不止於最終的成果,過程中一切的經歷、感受和學習,當中所遇的人和事,都能為人帶來許多美麗的回憶。父母總是望子成龍,很想看見子女專注追求人生的成就,對於有些年輕人喜歡做的事,有時會覺得他們浪費時間。葉博士提醒家長,不要淡化青少年子女成長中的需要和感受,要明白他們在這人生階段的價值觀,並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友情。只看結果,不重視過程,很容易令子女自尊受到傷害,覺得不被愛,阻礙親子關係的建立。

2.「不要把子女的成敗看成為自己的成敗」

中國人固有的傳統思想是個人得失,直接影響家族的榮辱。因此,家長很容易把子女的成就與自己的成敗和面子掛鉤,孩子成功,會覺得十分驕傲自豪,相反就會感到羞恥,不願一提,這為家長和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壓力,甚至自卑感。葉博士指出,其實不論成與敗,都是人生的歷程,家長要小心,不要間接傳遞人不能犯錯的信息。當孩子失敗或表現欠佳時,鼓勵家長盡量表現平淡、不激動,讓兒女知道父母是容許他們有錯誤的,並明白學會面對失敗,比一帆風順更寶貴。不然,害怕失敗的心態和壓力很容易影響青少年的情緒健康。

3. 「不要預言孩子的結局」

亞裔父母很重視子女的前途,總是盡心盡力地栽培。可惜,當孩子要走一條他們覺得沒前途的路,或作出一些他們不認同的選擇時,矛盾就會產生。葉博士講得好,路是孩子自己走的,父母不要嘗試代替他們決定,也千萬不要預言子女的結局,例如,不要判定說﹕「你讀這門科、或進這行業,肯定賺不到錢,一輩子沒出息﹗」父母的話就算帶著真相,有時兒女都不一定聽得進去,何況家長也不要培養孩子全依賴自己去做抉擇。建議用問題來引導年輕人去探索自己的價值觀,並處理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去思考某些決定可引發的後果,這樣可以收窄彼此之間的矛盾,也同時幫助孩子有不同的層次和角度去選擇自己的路。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體諒和同理心本來就很重要。我們作父母的,若可以在關心著緊之餘,多一點從子女角度去看去想,留心上面葉博士提到的三個「不要」,定可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就算過去關係未如理想,愛與體諒從來都不會來得太遲的。


活現是一個501(c)(3)非牟利機構,自2003年支持基督教和家庭價值,推廣新一代文化宣教 — 裝備年輕人和家庭跨越兩代之間的代溝及文化差異,活出不一樣的智慧人生。版權為活現所有,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活現及作者。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請徵得活現同意,可電郵 info@presencequotient.org 查詢。

你可能對以下訓練課程有興趣:

北美亞裔家庭中,年輕一代與上一代的文化不同,導致彼此核心價值觀的差異,因此溝通上的衝突也層出不窮。本課程〈健康對話〉幫助家長、青少年認識自己的責任和角色,並為青少年與父母提供雙向的界線原則與溝通技巧的指導。

請按這裡了解更多關於「健康對話」課程。